這一陣子兩個最熱門的話題,一是振興劵到底能不能救經濟?二是司法改革,陪審制與參審制究竟哪個較好?兩者都攸關人民切身利害,等閒不得。
振興劵比較好理解,說穿了就是給老百姓發小紅包,以紓解被疫情壓抑得透不過氣的情緒,靠五百多億就想擺脫景氣疲弱困境,無異是痴人說夢,執政黨故弄玄虛,一來是想証明蔡政府硬是跟馬政府不一樣,二來是蘇內閣喜歡賣弄有學問,簡單的事複雜辦,結果就是擾民,只為滿足主事者控制狂的性格。

閱讀全文...

有句話說「人一X,腦就X。」前一個X是名詞,通常是顏色,後一個X則代入形容詞,而且都是負面貶詞,用來形容某些人凡事都以意識型態掛帥,不講是非,這很容易使人犯糊塗。

閱讀全文...

從事公共事務的人,帝王時代叫「為官牧民」(就是統治老百姓的意思),民主時代比較偽善謙稱「公僕」,誑稱是「為人民服務」,其實本質沒有不同。要躋身這個階級,通常有兩條途徑,一是靠戰功獲得上司拔擢,二是經由科考循序晉升,前者要求政治能力,後者憑藉專業技術。

閱讀全文...

政治操作講究人氣可用,意思是要審時度勢,打鐵趁熱。仗著防疫建立起來的高人氣,衛福部長陳時中展開奇襲式的改革,矛頭指向醫材健保自付差額,一口氣將八大類352項醫材定價設了一道天花板,瞬間捅到了馬蜂窩,醫界普遍反彈,說什麼「醫界忍陳時中很久了」的話都撂了出來,但沒人敢帶頭「逆時中」。

閱讀全文...

千呼萬喚,蘇內閣終於出台了「振興三倍劵」,名字取得好聽,但實質功效猶有待考驗,由於設計複雜,民怨反彈聲浪不小,何以故?

不管叫什麼名字,三倍劵其實就是消費劵,目的在引導消費刺激生產,效果應該比減稅來得直接(減稅對富人比較有利,對窮人沒有意義。)直接發現金則可能被正常開支取代,達不到擴張消費的效果。

景氣低迷時,多數政府會以擴張性財稅政策救急,方法不外增加公共開支或減稅,但應何者優先,則從來爭論不休。

閱讀全文...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許多人說病毒不長眼睛,不分種族,無論貴賤,都是一視同仁。認真想想,這話站不住腳,事實也證明,病毒對弱勢階級的打擊尤其沉重,貧富在面對瘟疫威脅時,確實存在優勝劣敗的法則,人生而平等,只是一個美好善良的願望。

迄五月底為止,病毒已在全球造成570多萬人確診,35萬餘人死亡,而第三世界國家由於篩檢能力缺乏,存在的黑數更不知凡幾。美國是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巴西緊追在後,下半年氣候輪替,南半球的前景實在堪憂。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