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兩個最熱門的話題,一是振興劵到底能不能救經濟?二是司法改革,陪審制與參審制究竟哪個較好?兩者都攸關人民切身利害,等閒不得。
振興劵比較好理解,說穿了就是給老百姓發小紅包,以紓解被疫情壓抑得透不過氣的情緒,靠五百多億就想擺脫景氣疲弱困境,無異是痴人說夢,執政黨故弄玄虛,一來是想証明蔡政府硬是跟馬政府不一樣,二來是蘇內閣喜歡賣弄有學問,簡單的事複雜辦,結果就是擾民,只為滿足主事者控制狂的性格。

振興劵的事頂多亂個半年,很快就會被人民所忘記。倒是司法體制改革茲事體大,輕忽不得,但因渉及很多專業,多數人誤以為事不關己,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前大法官許玉秀向蔡英文發難,才激起了一陣波瀾。

在民間司改團體強烈的推波下,引進「陪審制」被寫進了民進黨的黨綱,幾番折衝下一來,蔡英文悄悄向「參審制」位移,司法院搞了一個混合制的版本,執政黨企圖在臨時會快速三讀闖關,引起許大法官和司改會的反彈。

陪審、參審雖僅一字之差,結果可能謬之千里。典型的參審制(如德國)是參審的國民法官與專業法官共同進行事實認定,一起決定被告有沒有罪(一般採2/3多數決),並且共享量刑的權力。而英美法系的陪審制則大有不同,由陪審團進行事實認定及法條適用,原則上採取「一致決」(可以一票否定),但不參與刑罰量定,也就是說,由陪審團決定有罪與否,再交給法官量刑宣告。

司法院處心積慮搞出一個「混合制」的版本,說穿了就是一種專業傲慢的標準反應,一方面不信任國民法官有能力判斷深澀的法理,二方面又害怕失去乾綱獨斷的權柄。蔡英文法律出身,不會不懂其間的差別,而且顯然也認同司法菁英的權力優越感,並且把意志貫穿到立法院,於是鬧出一場召見訓斥大法官的風波,這方面柯建銘比較老實,承認混合制的拼裝車可能給司法界帶來一場災難,但他也深知替大總統辦事,黨團總召頭銜能置啄揷嘴的地方不多,至於法制委員會召委周春米,頂多只是個跑腿的角色。

人民對司法的信賴度盪到谷底,原因不只一端,最主要還是來自許多恐龍法官的判決累積了負面印象,而恐龍法官的產生,又與司法界過度強調「獨立」審判,以致於豎起了一堵「與世隔絕」的「司法獨裁」高牆,斷案不食人間煙火,悖離了人民感情和生活經驗。
司法界害怕改革,除了知識傲慢的優越感作祟之外,人性幽微也不能忽略,因為失去「獨立審判」的權杖,也等於失去了「被關說」的機率,也等於失去了做為「政治砝碼」的制高點,這才是政客非要伸手撈過界的根本原因,政治海清河晏之前,司法獨立,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