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蘇內閣終於出台了「振興三倍劵」,名字取得好聽,但實質功效猶有待考驗,由於設計複雜,民怨反彈聲浪不小,何以故?

不管叫什麼名字,三倍劵其實就是消費劵,目的在引導消費刺激生產,效果應該比減稅來得直接(減稅對富人比較有利,對窮人沒有意義。)直接發現金則可能被正常開支取代,達不到擴張消費的效果。

景氣低迷時,多數政府會以擴張性財稅政策救急,方法不外增加公共開支或減稅,但應何者優先,則從來爭論不休。

98年金融風暴時,馬政府曾經砸了八百多億全民發放3600元消費劵,事後證明效果並不理想,這成了蔡政府的心魔,同樣是要給全民發小紅包,偏偏要在名稱上變個花樣,結果徒增擾民。

比較這兩個政策,馬政府給每人3600元,蔡政府給2000用來「釣」出你口袋裡的1000,從老百姓的角度來看,應該只能算是「兩倍劵」,蘇內閣有唬弄誇大的嫌疑,絕對數字上前者出手比較濶氣。

回歸經濟規律面,景氣循環不脫供需平衡,有勞有獲是鐵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政府不管給多少,羊毛最終出在羊身上,差別只在分配是否兼顧到公平性與人道精神。

蘇貞昌儘管說得天花亂墜,幾乎可以斷言不可能達成政策目標,為什麼?因為「本金」實在太少了。經濟部長沈榮津補充說明,政府掏出500多億,作業成本9億,預估乘數效果能達到1000多億云云。

可是你知道這1000多億放在台灣的GDP中占比是多少嗎?2019年台灣GDP約5800億美元,換算台幣約17.5兆,1000億就是0.57%。GDP主要成分中的「名目」是「民間消費」,2019年第三季是2.48兆元,以此為平均值,台灣民間消費全年約10兆台幣,1000億就百分之一,要靠這個刺激景氣救經濟,無疑是杯水車薪。

說穿了,靠給錢消費救景氣,除非你像美國那樣財大氣粗,每人每月上千美元的砸,有位具有雙重國籍的友人,退休後隱居花蓮,沒給美國政府繳稅,帳戶裡居然也每月冒出1200美元(3萬6千元台幣呀!)

可是你以為這是川普老哥恩賞的嗎?當然不是,這些都是美國公民繳的稅,現在景氣不好收稅不足,那就舉債來發,反正下一代會埋單,川普喊「美國再次偉大」辛苦作多了四年,新冠病毒一來毀了全部心血,想要連任,不砸大錢行嗎?

台灣沒有這麼雄厚的老本,蔡英文也不需要拼連任了,所以意思意思就行。但是要給錢不妨就乾脆一點,不需要故作學問很大,搞得大家一頭霧水,更不需要擺出一副慈悲為懷,非要拿到2000塊的人感恩戴德,畢竟沒有一分錢是政府賺來的。

你掏1000得到3000消費實益,平常人大概可以溫飽10天,通路商大概有點蠅頭小利,政客則賺到了一些虛榮,就這麼簡單,小題大作吹牛,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