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邁入了2024年,政府有許多新措施也已上路,其中有些政策影將深深影響企業成本,經營者務必深入了解並予因應,其中碳費開徵就是一項革命性的新政,老闆們務必看過來。

首先要釐清名詞釋義,碳費與碳稅是兩碼事。碳費是用一種定價機制計算出來的數字,目的是讓排放溫室氣體的企業付出相對應的成本,以達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由環境部徵收後,用於建設減碳設施及能源轉型的用途。碳稅則是繳給國税局作為國庫收入。至於碳交易,則是配合了總量管制制度,輔助超過排碳量上限的企業,運用交易制度配合減碳目標,2023年已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提供國際碳權交易的服務。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後,已於今年元旦起實施,期能在2050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這是邁向低碳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回應全球氣候危機的必要措施,企業應積極面對挑戰,並採取有效的減碳策略,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競爭力創造新商機。

根據環境部公布的〈碳費收費辦法草案〉,首批碳費徵收的對象為年排碳量超過2.5萬噸的事業體,包括電力業、半導體業、液晶顯示器業及石化業等。環境部公布盤查資料,2022年已完成盤查的有512家企業,最有可能被列為首波徵收的對象。

按草案規定,2024年的全廠温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於2025年4月之前完成盤查登錄,再依收費辦法規定,於5月底前採取網路申報方式申報碳費,並至指定的金融機構完成繳費。

碳費的計算公式為:碳費費用= 排放量(噸)× 收費費率。至於每噸收費多少錢,主管機關尚未公布費率。企業可透過取得減量額度,達成自主減量計劃來扣減碳費,其中電力業者申報碳費時,可附上電力消費之排放量證明文件,即可扣除其排放量,扣減比率與上限也尚未定案。

企業若想爭取更優惠的碳費費率,可提出自主減量並完成指定的減量目標,就可以享有優惠費率,比如轉換為低碳燃料,採行負排放的技術、或使用再生能源、及製程改善等溫室氣體減量的措施等,都屬於有效的減少碳排放的可行方式。

自主減量計畫的審核辦法,將由主管機關另訂之,大抵不出以下幾個原則:1.自願減量專案、抵換專案及先期專案之減量額度,會設計不同的抵減比率。2.先期專案減量額度只能適用於2024及2025年。3.仿照新加坡的作法,國外的減量額度稱為國際碳權,以收費排放量的5%為上限。

新法上路之後,企業申報或繳納碳費若有違反規定及不實之情事,中央主管機關查核發現未達檢核點及指定目標,或是利用已被廢止的減量額度來扣除排放量等情形者,都屬違規,依〈氣候變遷因應法〉第60條的規定,主管機關得依超過一天加徵5%的滯納金,超過30日即會移送強制執行。

任何新法上路都有適應期,企業經營者應提早因應,以免受罰阻礙了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