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菸究竟能埋藏多少秘密?

台灣人口吸菸率約13%,每7、8人就有一人抽菸,國內一年平均約銷售19億包香菸,若以每包一百元(實際更高)計,癮君子吞雲吐霧,一年就燒掉2000億新台幣。

除了菸商是大贏家,政府也沾光不少,近三年的菸捐收入分別是288、277及230億元,菸稅的標準則是,紙菸於每千支徵1590元,相當於每支1.6元,菸絲與雪茄則每公斤徵收1590元。此外還有菸捐,每千支1000元,菸絲及雪茄每公斤1000元。稅與捐是兩碼事,後者必須專款專用,投入國民保健醫療的支出,每支5元的紙菸,有2.6元進了政府口袋,一天一包,每年約燒掉3萬6千元,癮君子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重。

儘管如此,菸商仍然是一個暴利的特許行業,因為特許,就存在上下其手的空間。換句話說,吸菸這個壞習慣,是個人人皆輸的大買賣,只除了菸商例外,凡是例外的事,就一定會有貓膩。

這個貓膩或許就是來自新興菸品的挑戰,新興菸品大抵分為電子菸與加熱菸兩類,電子菸抽的是菸油,加熱菸抽的是菸彈,也就是改良過後的菸草,據菸商說,較不會有二手菸的危害。電子菸的歷史較久,已約有2 0年,加熱菸則約在1 0前才開始普及。這次立法院審查已經15年不曾修訂的《菸害防制法》,就是要將電子菸與加熱菸兩種「新興菸品」入法。

隨著菸害防制觀念的推廣,香菸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逐漸為人熟知,菸商也改變行銷策略,推出「加熱菸」替代傳統紙菸。行政院今年1月提案修《菸害防制法》,認可加熱菸與傳統菸品類似,等同為加熱菸合法上市背書。不過傳統紙菸未禁,卻要另外開放新興菸品,新政策讓反菸團體錯愕與不解。

加熱菸究竟是否能如菸商所說,是對癮君子「減害」的替代產品?不只是關乎人體健康的辯論,背後也關乎1年2000億的市場利益。

台灣進口菸品,占最大宗的是傑太日菸,占比達42.5%。傑太2015年獲准在台南設廠生產,曾遭各界強烈反對,但市長賴清德仍不畏各界批評放行,有人曾估計,日商因此每年至少節省了3 0億元的關稅,誰是最大獲益者一目了然。菸商估計,參考國外的經驗,一旦電子菸和加熱合法上市,起碼將取代二至三成的紙菸市場,那可是400到600億元的大餅,當然是兵家必爭了,難怪修法和行政核准期程如此隱秘冗長。

反菸團體與醫界費盡心力宣導戒菸,菸商則挖空心思推銷,這是一場靈肉考驗的戰爭,還有啦啦隊趁機揩油。令人不解的是,台灣<菸害防制法>已修正通過可以申請審查上市,迄今仍未有一家核准上市,行政部門拖沓用心何在,想必大家心中都有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