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站著說話不腰疼,央行總裁楊金龍親自示範了一次。

由於房價只漲不跌,而薪資又長期停滯,年輕無殼族買房有如鏡花水月,央行總裁楊金龍給的建議是,買不起就用租的,並說他自己也是租了很久的房子,直到四十歲上下才買了自己的第一所房子。

楊總裁「四十首購」是不是事實,很難查證。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楊總裁1989年取得英國伯明罕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當年他36歲。1994~1997年間,他任央行駐倫敦代辦處主任,住哪裡不知道,回國任職後,監察院財產申報顯示他在1999年名下有一戶房產,當時他是央行業務局副局長,如果這是他的首購,當時他已經46歲。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楊總裁都應該被歸類為人生勝利組,能夠有他一樣成就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假設所有年輕人都應該以他為榜樣,也不能忽略時空條件所製造出不同難度的挑戰。怎麼說呢?

1999年楊副局長買房時,台灣人均GDP是13,804美元,平均的消費支出是7,594美元(占所得之61.68%),到了2021年,人均GDP成長到28,371美元,消費支出則為13,783美元,從平均每人「可支配所得」來看,二十年來的年化成長率約5.23%。但是,二十年來房價漲幅,都是以倍數來算的,換句話說,所得永遠追不上房價,是一個殘酷的現實。

假設年輕人都能聽從楊總裁「先租後買」的建言,生活壓力會比較緩解嗎?可能恰恰相反,筆者在台北市有40年租屋經驗,絕對有資格現身說法,給年輕一代借鑑。

這麼說吧,40年前大學剛畢業,分租雅房一室3,000元,大約是月薪的5分之1,奮鬥10年後用小套房犒賞自己一下,代價上升到8千元,己經是所得的4分之1,到了楊總裁「40首購」的年代,不幸又碰到台灣房地產飛漲的年代,想在雙北市買一所30坪的公寓,起碼1,000萬元起跳,入門自備款以3成來估,月薪5萬不吃不喝也要5年,這當然不可能做到,所以省吃檢用10年是最起碼的條件,更不幸的是,這時房價又已翻了一番。

因此,除非你有長輩能夠奧援,靠自己買房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多數人會選擇採納總裁的建議「先租再買」,如此一「再」又「再」,40歲轉眼來到,房價所得比已經攀升到遙不可及的夢幻數字。

總結一下個人經驗,40年付出的房租,絕對抵得上一所公寓,之所以40年後仍無立錐之地,關鍵就在進場門檻,因此銀行便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了,而這正是楊總裁可以主導的政策來決定的。

楊總裁也承認近年房價有炒作之嫌,但似乎不打算用政策工具加以抑制,更甭說打壓了。以過來人的經驗奉告年輕世代,除非你打算終身做個無殼租屋族,否則愈早進場愈好,哪怕是求爺爺告奶奶也要在所不惜,楊總裁「先租再買」的箴言,聽聽就好,當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