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語說自作孽如何如何,看許多政客的言行,老話還真的有幾分道理,也再一次印證了性格決定命運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現行的罷免制度不是完美的設計,但萬般無奈時,也只好將就一用,尤其對執意和民意對幹的政客,用負面選票向他堅決說不,不失為一種糾錯的好辦法。

細數新法上路後的台灣這一頁罷免史,黃國昌是第一個濫觴,提案方的理由是他陶醉在首都鎂光燈下,疏離了選民服務,這一役大綠基本上保持冷眼旁觀,黃國昌則以正面對決驚險過關,但他也因此元氣大傷,不敢再接受門檻更高的連任挑戰,從而也失去了吸睛的光環。

韓國瑜被罷免成功是政黨惡鬥的另一個開端,民進黨表面上保持距離,實際上動員了所有力量與資源,全力撲滅國民黨風雲再起的星星之火,這其中還參雜著兩岸角力的複雜因素,是另一個值得專題考究的議題。

黃捷案基本上是罷韓案的續集,為了報答小綠的人情,大綠公開動員聲援,黃捷勉強逃過了這一劫。至於王浩宇案又是另一個類型,他個人的行事風格激起公民普遍反感,遠大於政治歧異所帶來的衝突。

近日即將投票的刪Q案無疑將成為另一個指標性個案,陳柏惟是「台灣基進黨」唯一的一席火種,他隻身到台中打天下,卻出乎眾人意料顛覆了民進黨久攻不下的顏家地盤,其中不無家族政治累積了倦怠感,人民期待新鮮感,因而給了這個口條便給的新鮮人一次機會。

但陳柏惟可能誤解了這個機會,他把自己塑造成眾所仰望的巨星,熱衷於製造衝突以吸引目光,和顏家一步一腳印的風格迥然不同,本文無意論斷孰優孰劣,我比較在意的是,選民無論用什麼標準檢驗政客是否適格,但品格都應該不能被忽略。

注意到了嗎?從黃國昌、韓國瑜、黃捷、王浩宇到陳柏惟,接下來還有一個林昶佐,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媒體聚焦的明星式政客,他們享有過人的發言權與聲量,這種優遇久而久之容易令人忘乎所以,自我陶醉甚至迷失在眾聲喧嘩的掌聲中。而這個時候,正是考驗政客品質的關鍵時刻。

陳柏惟擔任立委還不到兩年,要求他交出問政成續有些過於嚴苛,但他所展現出來的言行風格,的確有幾分令人擔憂。首先是他的二元對立意識型態,凡事以「愛台/賣台」一刀切,對台灣最需要的多元包融價值,很可能帶來負面傷害;其次則是個人誠信也不容輕忽,刪Q陣營先後揭發他兩件陳年舊案,雖然都逃過了刑事懲罰,但也不宜用「年少輕狂」來開脫。

車禍肇逃近乎惡性犯罪,它展現的是對人命輕忽與責任擔當,至於涉及電玩賭博,則又牽涉到說謊與否,這些都是判斷人性品質的指標,陳柏惟能否通過考核交給台中選民決定。至於民進黨要不要豁出去為他背書,蔡英文也得在這幾天拿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