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台灣,已經麕集了六都,法定名詞叫做「直轄市」,也就是行政院轄下的二級政府,直轄有什麼好處呢?一是根據財政劃分法,可以取得更優渥的自主財源,更有利於爭取中央補助經費。另一個好處則暗藏政治圖謀算計,容後再述。

根據內政部的最新統計,六都人口約1636萬,全台占比為69.45%,筆者略做功課,六都歲出總預算約7316億,其它16縣市合計3172億,連六都的一半都不到,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城鄉落差日益懸殊。

因為有這些好處,縣市政府無不想方設法搞升格,單獨升格(如新北、桃園)實力不夠的,便搭伙搞合併(如台中、台南)。高雄縣主動加盟則是特例,卻意外的為陳菊打開一扇門,合併後任期歸零計算,使她一連執政13年建立起南霸天的政治地位。

有了這個先例,一些戀棧的政客便肖想仿效,第一個動歪腦筋的是嘉義縣長張花冠,但因為她的政治盟友陳明文也知觀感不佳,延任計畫因而胎死腹中。但是這種投機取巧的念頭並未根絕,最新的方案便是所謂的「竹、竹併」,怕正當性不夠還想拉苗栗入夥。領銜奔走的便是綠營新竹大老柯建銘,目的在為他的門生林智堅鋪墊下一個政治春天。

搞升格必須有中央點頭支持,柯建銘之所以膽敢不顧觀感突發奇想,便是吃定他的黨中央很可能「樂觀其成」,民進黨之所以樂衷升格,有兩個動機不便拿到檯面上講,一個是他們想趁機收復久攻不克的縣區甚至苗栗地盤,第二個動機是升格後鄉鎮市長改為官派,民進黨堅信這是裂解國民黨地方勢力的最有效方法。

郝龍斌曾經送于右任字聯給郭台銘,「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14個字便募得3億元。郭台銘一介商人都懂這個道理,但許多政客卻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圖的都是一黨甚至一己之私。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說蘇貞昌最近強推幾個重大政策,便被視為是在為閣揆保衛戰熱身,除了飽受抨擊的振興券之外,兩個重大交通建設計畫都有罔顧專業的濃濃政治味,高鐵?伸宜蘭已箭在絃上,經費估達1500億,南延(其實是平移)屏東也要600億,但外界根本不知道要追求的效益是什麼。

宜蘭線若是為了紓解雪隧壅塞,那麼場站選址便不應該是爭議焦點,會有這個爭議,說明了背後有不可告人的利益衝突,其中最可能的原因不外就是炒地皮老毛病。至於屏東六塊厝,專業評估注定要賠錢,地方傳言甚囂塵上,每到選舉,執政黨就嚷著要硬幹。

高鐵是應300到1500公里需求而設計,台灣南北400公里,迄今已設12個場站,縣縣都有份,平均每站不到40公里,搭過普通班次的人都有乘「區間車」的痛苦經驗,台鐵已經在做的事,為什要花大錢叫高鐵重複再做?

想想于右任的遺訓,就知道政治家與政客的差別,嘴裡喊利多,內心其實都是黃鼠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