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CDC出了一份報告,委婉的承認人類與新冠病毒的鬥爭,第一仗算是輸了。

總結各式研究報告,大概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結論:

※所有已上市的疫苗,都未經第三期試驗,都是以「緊急授權」(EUA)的式應急救援,多少有點死馬當做活馬醫,賭它一把的味道。

※儘管保護力有所參差,有打總比沒打好,嚴重不良反應或死亡的風險確定有,但各國政府評估利大於弊,多採鼓勵接種政策。

※疫苗的作用是在調動自體免疫抗體,反應在群體或個體上不盡一樣,不能期待一針見效,金鐘護體。

※病毒也有進化能力,而且比疫苗研發速度更快,已上市的疫苗皆陸續被數種變異毒株突破,也許可以降低重症風險,但不能防止再次感染及傳播。

※準此,醫學界已在提醒做好面對感冒化的準備,將來年年打疫苗,或許就是抵抗力弱勢族群生活之日常。

有了這樣的認知,於是就出現了防疫政策的抉擇爭議,大抵可分為兩類,一是回歸生物法則,靠群體免疫的所謂佛系防疫打算和病毒長期共存,以英國為代表,一是堅持剿滅病毒,以清零為終極目標,由中國大陸掛帥。誰對誰錯,短期間應該不會有答案。

從歷史經驗來看,人類真正剿滅的病毒只有天花,總共花了兩百年的時間,世衛組織去年宣告,小兒麻痺在非洲已三年未發現新病例,但不能確定病毒是否絕跡。而COVID-19的delta變種,短時間就攻占了毒性與傳播力的前三名,顯見是個棘手的狠角色。

人類對抗病毒有三道防護,第一層是外皮細胞,第二道是內層黏膜,第三道是自體免疫系統,萬一都被突破了,最後防線就只能靠疫苗了。

疫苗既然成為生存的關鍵,就不免被操作成戰略物資,如何分配除了靠實力原則,也有道德考量的空間。

台灣在美、日的急刻救援之下,疫苗施打率勉強接近40%,離目標還有很大距離,偏在這時候出現青黃不接的疫苗空窗期,難免給人替國產疫苗預留空間的聯想,除了考驗執政黨的規畫應變能力之外,執政的道德正當性也逐漸浮現了出來。

所謂的道德正當性指的是疫苗供應不足,就有優先順序問題,截至目前為止,多數人心中有質疑,但不敢明白說出口的問題是:「老人優先是國家最大利益嗎?」「台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COVID-19緊急醫療應變小組召集委員」洪德仁醫師,是第一個勇敢舉手提問的人,未敢掠美,抄錄如下:

「政府到現在規定疫苗接種的順序完全是按照年齡排序,老人家優先,這是真正公平嗎?或是國家最大利益嗎?雖然大家都知道,高齡者罹病嚴重程度和死亡率是偏高的,當老人家和家屬們都還在挑東挑西,嫌這個疫苗,非指定那個疫苗不打,看在年輕朋友眼裡,不知有何感想?」

的確有很多肩負重擔的中堅族群很急,隨著疫情暫時舒緩而脾氣愈來愈大的陳時中,有必要認真嚴肅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