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雖然出乎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所以應變起來並不困難;但「病毒遲早會來」這檔事,則是早在意料之中,卻因為人謀不臧或踰越情理,造成的二度傷害便不可逆轉,事情一旦發生,肯定是回不去了。

所謂意料之內指的是,病毒會導致個體人命傷亡,也會造成健康上不可逆轉的後遺症,但是對於整體社會來說,「疫外傷害」毋寧是更為凶險,而又詭譎難測的事。

從「先進」大國的痛苦經驗可以得知,爆發大規模流行時,實行封閉式管制及降低人員流動是必要措施,持續一段時間之後,造成的經濟傷害往往就是難以承受的災難,對底層弱勢的族群尤其是毀滅性的打擊。

台灣的第一波大規模流行起始於5月中旬的「阿公店」群聚事件,至暫定3級管制的5月26日,為期不過兩個半月左右,民間已經哀鴻遍野,哭訴快要活不下去了。

主計總處本周發布5月失業率驟升至4.11%,創7年半來新高,數字顯示5月就業人數為1139.8萬人,較上月減少12.6萬人,其中住宿餐飲業月減3.2萬人最多,批發零售業也減少了2.4萬人,營建工程2萬人,教育補習業也有1.2萬人丟掉了工作。

就在這些穩定工作大量流失的同時,每周工時低於35小時的就業人數卻高達79.2萬人,較4月份暴增了60.3萬人,這表示許多雇主為了苦撐下去,不得不以縮減工時或裁減員額來應對了。

需要警惕的是,5月份只封閉了半個月,就有12.6萬人丟掉了工作,接下來的6、7月份,數字必然更為觸目心驚,政府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綢繆應對之道了嗎?

其實不必看這些冰冷的數字,僅從生活週遭觀察,就知道問題有多麼嚴竣,筆者居所50公尺範圍內,一家自助餐應以外賣苦撐到六月底,7月初打菜的阿姨說,老闆決定永久歇業了,因為房東說什麼也不肯降低店租,只好忍痛放棄拚了三年的基礎另謀生路,我數了一下,這家自助餐總共6人失業了。

另一家小籠包連鎖,平時維持3位員工運作,6月份上旬還看到兩人,最近再去買外賣,就只剩只一個店員在有一搭沒一搭的應卯,小菜不供應了,附帶的冷飲豆花也鍋盆朝天,別說是薪水,電費能否軋平都是個問題吧?

矛盾的是,6月外貿出口創單月新高,第二季也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可見台灣正在朝「外熱內冷」的趨勢傾斜,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歐美靠著疫苗普及的優勢,正在享受報復式消費的快感,他們敢「報復」,是因為領有政府提供優渥的補貼,花起來不覺心疼,至於能爽多久,那是以後的事。

台灣的紓困鑼聲響亮,但屬一次性的,能否撐到下個月都是問題,哪有能力去報復消費?這種「疫外傷害」,對底層民眾而言,幾乎是永久性的,外熱內冷勢必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執政者卻屢以股市創新高沾沾自喜,像極了那位「何不食肉糜」的皇上,嗚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