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權疫苗到公關疫苗,印證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人命無價,但卻貴賤有別。

但凡有什麼好康的事,只要圈內人心照不宣,潛規則就可以運行無阻,民主社會雖然眾聲喧譁,但好處是很公開透明,你永遠不知道旁邊的人抱著何種意識型態,想做壞事,多少要顧忌三分。

這一波搶先偷打疫苗的醜聞被選擇性的局部曝光,名單中以藍白色系為基調,幾片綠葉是陪襯,當然是出於鬥爭的需要,您還別說,用來轉移疫苗爭議的焦點,還真的很管用,君不見若干砲聲隆隆的攻擊手,忽然間喑啞無聲,因為所謂政論名嘴主持人,居然也出現在偷跑名單中。

這些被拋出來的權貴,幾乎沒有例外的被迫認罪道歉,用來平息相對剝奪感燃起的怒火。但這份名單不管是幾十人還是幾百人,相對於被隱藏在制度下的特權剝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階級剝削,就埋藏在疫情指揮中心所擬定的優先施打分類表中。

東漢史家班固將人劃分三六九等,依據是道德文章、出身背景、人品修養等,疫管署公布的施打順序也分為九類,參照標準是職業、健康狀況和年齡,其中八類爭議不大,問題出在第三優先的「維持社會運作之必要人員」,因為這沒有客觀標準,解釋空間無限大,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比如說吧,辭職下台被改聘為行政院顧問的丁怡銘就已經依第二類「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資格接種施打了,原因是他常與蘇貞昌近近距離開會,不但是必要人員,而且攸關政局穩定與國家安全,誰曰不宜?再則,除了第二類目前已造冊16.2萬名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外,疾管署匡列的第三類人數也有56.2萬人,用來獎賞特殊有用人士,也綽綽有餘矣。

由於僧多粥少,疫苗評價也有等級,AZ據說副作用較高,適合普羅大眾,比較命貴的則可以選用輝瑞、莫德納或嬌生,至於排在最後的第十類「50~64歲成人」,正好也是退休前最主要的生產主力族群,人數則高達1350萬,超過總人口的半數,大概就只好認命等爭議性很大的國產疫苗了。

同島一命飽含正能量,鮮有人敢唱不同聲調,但其實與生物的利己本性不符,大難來時各自飛才是真實寫照,瘟疫就是人性的修羅場,疫苗之爭把台灣的政治結構和社經地位徹底篩查了一遍,你是幾品幾流,一目瞭然。

除了社經實力的角逐之外,疫苗也凸顯了更深層的道德倫理問題,從經濟效益而言,疫苗既然是珍稀資源,理論上應該用來優先保護「有用」的入,但全世界幾無例外把老殘病苦列為第一優先,投入大量的醫療資源,並視之為一種進步價值,但從希特勒的眼光來看,則無異是一種愚蠢浪費。位在頂峰的領導人在分配這些有限資源時,應該標舉什麼價值,煞費思量。

鑒於疫苗荒一時無解,而趁機發國難財的疑雲又揮之不去,吾人以為要平息事端,有兩大原則可以參考:一是全由公費負擔,二是開放自選品牌。

人命無價只是一種理想,貴賤有別、機會均等、自做自受,才是人間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