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篩選穀物時有兩種方法,一是用風箱吹,留下來的是精米;二是用竹篩子搖,留下來的卻是糟粕。
紓困4.0匆匆上路,第一天就灑出555億元,整套方案的預算規模是2600億,連同去年執行的三波紓困,執行到2022年6月30日止,為了因應新冠疫情,政府總共要砸下8400億元,分攤在全體國民身上,相當於每人要承擔3.57萬元,這些錢全部是透過舉債借來的,執政者的想法是先撐過這一關,還債的事以後再來想辦法。
紓困的意義是取有餘以濟不足,更直白說就是刼富濟貧,透過公權力的手段來執行資源重分配,因此是否符合公平正義便格外的重要。
第一波拿到錢的當然很高興,行政單位理所當然會放大這個聲音,但更多的不平之鳴,卻被刻意忽視或壓抑了。根據行政院發言人的說法,首波主動發放對象中,中低收入戶80.7萬人,臨時工攤商30.9萬人,無固定雇主自營業者100萬4千人,交通駕駛類5.8萬人,農民110.9萬人,漁民30.6萬人,總共有361萬人受惠云云。
略具數字概念的人一看即知,在361萬人中,農漁民141.5人萬占比約40%,這與職業分佈人口比例非常不合,可見執政者有特別想照顧的人,說沒有政治考量是騙人的。也許有人會解釋他們是屬於弱勢族群,信不信就由你了。
天下沒有絕對公平的事,但總是要設法追求形式上的公平。行政院宣稱4.0按目標執行後將有760萬人受惠,大約是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高達三分二以上的1600萬人中,又有多少被漏掉的邊緣人呢?
政府執行紓困,依據的是體制內現有的憑證,比如說勞保、工會或低收生活補助名冊等,但我們都知道,由於生活型態的複雜化,社會中仍存有大量的游離人口,比如說遊民、逃犯、甚至是避債的卡奴等,他們是生活化公眾視線之外的,以首波紓困就有13萬人因為沒有帳戶而必須以匯票寄發來看,這個族群的比率為數不小,再加上居無定所的外逃移工也有幾萬人,勢將成為防疫管制上的不定時炸彈,光用想像就令人頭皮發麻。柯文哲是第一個喊出行政大赦的首長,成效如何尚未可知。
從歷史經驗可以知道,每一次瘟疫肆虐之後,由於生產秩序遭受重創,都會製造出大量瘟疫難民。台灣進入三級警戒還不滿一個月,已知的狀況是觀光旅遊業已進ICU插管,導遊、領隊滅絕,交通運輸車馬稀疏,餐飲小吃門可羅雀,這些行業又容留了大量季節性、兼差型、或零工人口,即使疫情舒緩,短時間也未必能恢復舊觀,政府有能力或心思預做綢繆嗎?
農漁生產事業受到衝擊雖不可避免,但只要青山還在,就不愁沒柴可燒,但勞務服務業一旦失去職缺,要重新建制將加倍困難,政府在分配有限資源時,不能忽略這個特性,簡而言之,救急與救窮性質大不同,一定要拿揑好「困」字的真義,一碗水才能端得平。
紓困方案就像一把篩子,你是被留下的精糧,還是被吹掉的糟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