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政府,會做事」是蘇內閣喊得最響亮的口號,蘇貞昌也喜歡標榜他是個雷厲風行、講究效率的長官,這種風格,表現在人事任免上倒也還好,頂多招來酷吏的批評,但若在重大決策上,動輒魯莾行事,橫柴入灶,則難免掛一漏萬,甚至禍國殃民。

5月15日新冠疫情爆炸開花,行政院火速推出「紓困4.0」方案,追加特別預算2100億至6300億,立法院5月31日火速三讀通過,並且加碼至8400億,以便趕在6月4日上路。快是夠快的,若仔細推敲其內容就會發現,其實就是去年前後三波紓困案的復刻版,照原有的方案再發一次紅包罷了。

先不說疫情嚴峻今非昔比,去年的撒幣效益,也還未經檢討驗收,紓困4.0照抄一遍,不免令人質疑,到底是在搶救疫情,還是搶救某些人岌岌可危的政治前途?更重要的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檢視這個擴大紓困案內容大要如下:針個人紓困一次性發放3萬元補貼,包括自營工作者、導遊、領隊、計程車和遊覧車司機、甲級漁工等直接受惠;農漁民也補助1萬元,中低收入戶在原有福利上加碼補貼4500元;唯一新增的項目是,國小以下幼童家庭每戶補助1萬元。

至於產業紓困除了照舊提供貸款之外,對衝擊較大業者直接補助員工薪資2萬元,這筆錢是進到資方的口袋,至於勞工個人方面,抱歉,因為需要照顧的人實在太龐大了,就只能提供最高10萬元紓困貸款了。

對照上述幾類人直接拿到錢,勞工界不滿聲音炸開了,因為這一回疫情殃及的行業,幾乎是無差別大屠殺,所有的服務業無一倖免,交通旅宿餐飲幾乎全面停擺,三級警戒如果持續兩個月以上,大規模的放無薪假,或大舉裁員幾乎可以斷言,通常這幾類從業員也是收入最不穩定,耐受力最弱的一群。

從出口型的產業結構來看,政府優先穩住製造業的心態可以理解,但從社會安定的角度來看,商業及服務業從業人員已達320萬人,對GDP的貢獻也算是舉足輕重了,尤其是無固定僱主的打工一族,經常被忽略;據悉,前三波紓困僅有38萬人受惠,不平之聲已經在漸漸升高,恐將成為不安定的慮憂。

以上所言,還只是分配問題,唯一要掌握的分寸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真正的挑戰是錢從哪裡來?以執政黨的席次優勢,最簡的方法不外就是舉債,欠債總是要還的,問題又回到了原點,羊毛終究只能在羊的身上。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首要紀律就是量入為出,在疫情重創人命財產損失可預見的形勢下,如何調整輕重緩急或優先順序,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吾人以有必要檢討執行中的預算有無浪費或必要性,並適時的「校正回歸」,例如大撒幣式的「前瞻計劃」,飽受質疑是政策綁樁,是否該重新檢視移緩濟急呢?

有政府,會做事,重點是要做「對的」事。光只是會撒錢,不等於會做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