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政府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從來就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台鐵屢屢肇致重大災難,於是「民營化」又被提出來做為一勞永逸的手段,意謂只要是政府插手的事,就代表了官僚、僵化、無效率,解決之道就是限制政府角色,管得愈少愈好。

如果拿台鐵與高鐵來做比較,上述的主張似乎很有道理,但人民其實是很矛盾的,當需要長途且快速旅行時,希望有高鐵來服務,當需要深入荒陬偏鄉時,又期待有台鐵的緜密場站來填補,他們一方面希望政府是萬能的,一方面又嫌政府太囉嗦。

因為社會發展和建設程度的不同,學術界從而對政府體制產生了兩種迥異的主張,分別被冠以「大政府主義」(Big Government)和「小政府主義」(Limited Government),前者被泛稱為左派,通常與社會主義、高稅負、高福利掛鉤,由政府來扮演資源分配的主導角色;而小政府則傾向右派,他們主張簡政輕稅,經濟上崇尚自由主義,以使用者付費為指導原則,凡事各憑本事,物競天擇。簡單的說,大政府有牧民主義的優越感,認為人民需要由精英來領導干預,自由派則主張放任社會活力,以協作方式和民眾分享管理權力。

這兩種體制各有擁護者,孰優孰劣也各執一詞,那麼台灣是屬於哪一類呢?

由於台灣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政府體制的形成受到意識型態的干預極為明顯,政治人物與政黨組合是由統獨意識來劃分,基本上與經濟社會政策分歧無關,用最直白的話來形容,就是只問顏色,不問左右。因此許多怪現象早已見怪不怪,舉例而言,台灣的稅負絕大部份由中產階級承擔,從這個角度看政府很左派,同一時間遇到權貴時,又廣開善門將國民義務拋諸腦後,不自覺的就露出了右派的真面目。台灣的政策路線始終在擺盪,忽左忽右,完全以權貴的階段性需求來決定。

不談政策高調,即以政府組織而言,也經常洩露了真相。歷屆政府一上台少不了高唱組織精簡來唬弄人民,但往往是愈精簡愈臃腫,從早年政府遷台時的「八部二會」,精簡到今天內閣已經「升格」到十二部十五會及族繁不及備載的獨立機關,108年12月31日修訂的《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明訂五類編制員額為16萬零9百人,但至2019年底實際員額已達189,884人,若加計地方政府更達361,421人,這還不含軍、警、醫、教及國營事業人員,若含以上這互類廣義公務員,全國吃公家飯的人恐超過70萬人。

資料顯示,美國公務員占工作人口比率為15.3%,德國為25.8%,瑞典則高達38.2%,果然不負大政府福利國之名;台灣若以900萬就業人口計,公務員占比也相當驚人了。

就在此時,蘇內閣正在研議成立「數位發展部」,而「科技部」則改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恕我駑鈍,除了疊床架屋,實在看不出有何門道。所以,當官員談精簡、談民營化,談為您省荷包時,千萬別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