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書寫「庚子輪迴六十年」一文,只是想提醒「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古訓,無意穿鑿附會,殊不料今年才過去三季,新冠肺炎這隻黑天鵝,就逐漸演進為灰犀牛,進而碾壓世界秩序,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了。
川普執意以中美衝撞做為連任的敲門磚,是福是禍由美國人民自行選擇承擔,但台灣無可避免被捲入這個賽局,則不能不提高警覺,甚或抱著幸災樂禍撿便宜的心理。

國防部證實,為了因應共軍機艦演訓施壓,台灣今年已經為此增加了250多億元的軍費開支,2019年通過的國防預算是3580億,已經較前一年度增加約183億,而8月13日行政院通過的2021國防預算為3668億,年增幅為4.4%。這當然不包括潛藏在特別預算或機密預算的科目,更遑論因應反制共軍而增加的「額外」開支在內。
2021年的軍費3668億,占2020年GDP比約1.9%,在主要國家中並不算高,但若加上新式戰機採購特別預算290億,及非營業特種基金576億,明年的軍事總開支就會上升到4543億元,GDP占比已達2.4%,就追平或超越若干軍武大國了。
花錢若能解決根本問題也就罷了,但大家都知道,即使拿GDP的一半投入建軍,也解決不了兩岸矛盾。於是就會觸及戰鬥意志的根本問題了,國民黨突然拋出「恢復徵兵制」的議題,或許不無給民進黨出考題試探底線的用心,但吾人以為這個議題有其嚴肅性,不宜兒戲視之。
數千年來,兵制不管如何演變,不外徵兵與募兵兩大類,各有其優劣,不一而足;現代戰爭不可以再以大規模地面人員拚刺刀決勝負,某種程度上就是拚科技拚裝備,甚至拼經濟實力,從這個角度看,台灣的劣勢很明顯,「上兵伐謀」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台灣推行國防精實以來,已從60萬大軍裁減到編制21.5萬人,常備兵員維持18.6萬人,其中女性員額也己達到13.57%,名義上雖然維持義務役與志願役並行,實際上已朝全募兵制傾斜。
大陸央視以「兵凶戰危」形容兩岸當前氛圍,並非空穴來風,此刻討論恢復徵兵制當然有其涵義,執政黨為了年輕選票,或許不會輕易表態,在野黨出此奇招,說不定正中其下懐。除了政客各有其算盤外,民間究竟怎麼看?
ETtoday做了一份民調,結論居然是「66%支持恢復徵兵制,52%主張男女都要服兵役」,我們或許可以全民有高度捍衛家園決心為安慰,但考量線上民調的隨意性,再加上取樣對象可能非役齡人員,所謂站著說話不腰疼,這個數字純參考就好,千萬當不得真。
因應戰爭型態的改變,軍人也需長期且職業化,募兵制應該是正確方向,仍採徵兵制的南韓、以色列,也大幅提高職業軍人的比例,條件就是社會要付出更多的財力物力來備戰,而最高興的莫非是軍武企業了。
至於誰該上戰場,少聽政客怎麼說,還是多問問20歲以下的年輕人怎麼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