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正在為疫情重創經濟如何紓困吵得不可開交,這些爭吵大抵可劃分成兩派,執政黨傾向以發放酷碰券或振興抵用券來刺激消費,以馬英九為代表的在野陣營則主張直接發現金最實在。

每一種補貼與救濟型式,都會因為目的不同,而有方法設計上的差異,政治人物通常別有用心,又不肯講白話,措詞雲山霧繞,九拐十八彎,難怪老百姓愈聽愈糊塗,注定了是鷄同鴨講。

經濟部長沈榮津說,已經備妥了180億元特別預算,規劃了「酷碰券」與「振興抵用券」兩個方案,只待疫情趨緩(連續7天零確診)就可以上路實施,但這項規劃連自家立委也不怎麼捧場,頻頻吐槽。

簡單來說,不管叫酷碰券或抵用券,實質上就是折扣券,只要在指定項目的限期內消費,就可享有一定的折扣,前提則是你要有一筆可以消費的老本,這是一種「贈餌釣魚」的概念,就看誰是餌誰是魚。

以經濟部透露的方案內容來看,肯定受益的是生產或提供服務的一方,至於拿到折扣券的消費者,雖然可以享有一定比率(目前是25%)的優惠,但未必能釣到魚,而且很可能被設計充當刺激景氣的餌。

從經濟部主導這個角度看,就知道蘇內閣的思維是從救經濟數據出發,而不是從救急救窮的社福觀點思考,後者是主張「發現金」的主要思維依據。

執政傲慢常有一種表現方式,他們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信徒,認為老百姓無知又盲目,而且有存糧備荒的儲蓄習慣,給現金達不到刺激消費的效果,搞不好還拿去買菸買酒買毒品,而「酷碰劵」或「振興抵用券」只能在限期內用在指定項目,據說「乘數效果」可以誘發564億元的產值,值得一博。

問題是,564億的產值放在17.5兆的GDP中,仍是滄海一粟,能貢獻多少經濟成長率呢?難怪被各界質疑是在圖利特定產業,目的則指向2022的選票攻防上。

新冠病毒是一種無差別攻擊,沒有哪個族群或國家能夠倖免,唯一差別會表現在體質強弱上,誰的根柢好,誰就能挺過去,歐美等成熟經濟體大都以現金補貼為主,川普出手尤其大方,雖然明知他有選票考量,民主黨人也不敢挑明反對,這就是所謂的執政優勢。

發現金固然皆大歡喜,可是也有一個大難題:發多少?發給誰?如果是人人有獎,基本上就失去「救助」及「分配」的意義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做了等於沒做,所以一定要有「排富條款」的配套,如此一來,更大的麻煩又來了,這條線應該劃在何處?又可以吵翻天。

政治可以彌補自然界生存競爭帶來的缺憾,但沒辦法使世界變得絕對完美,任何紓困方案,不是「望梅止渴」就是「畫餅充飢」,只能救急不救窮。新冠病毒有可能綿綿無絕期,而國家財政則必定有時而窮,政府如果不能救窮,我們寧可看到的是話梅而非畫餅,因為望梅可以生津,而大餅只會挑起飢腸轆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