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之亂折騰了兩個多月,迄無萬全的解決之道。平時不起眼的口罩,瞬間成為能保命的戰略物資,強大如美國日本,也不得不低頭求售,台灣政府祭出管制措施,造成大排長龍的搶購現象,有正常工作負擔的人,為此耗費了大量的體力時間,氣不打一處來,民怨不容輕估。

正常的交易自有供需調節之道,聰明的商人還會善用饑餓行銷之道來牟利,政府以公權力介入交易之後,公平性就成為唯一的檢驗指標,稍有偏差,良法美意就亂了套。

有人說,限量配售,排隊購買,還有什麼更公平的遊戲規則?但仔細思量,每一個人的需求未必相同,工作時間的安排也大不相同,每一家配售點又依方便自訂開賣時間,怎麼做都跟五根指頭一樣,不可能一樣長。

認真想想,這個世界還真沒有完全公平的事,凡是涉及「分配」的事,制定遊戲規則的程序是很重要的前提,既然是分配,自然就會有競爭,有競爭就會有人向隅,萬物有限,欲求無窮,為了決定稀缺物質的歸屬,人類歷史上發明了許多競爭標準,小到猜拳擲骰子,經濟學家將之歸類為「隨機競爭」,按照文明發展的進程,從原始的「暴力競爭」到「智力競爭」(如考試),再到「身分競爭」(有酒食先生饌、長者先挾菜),最後到不問身分的「排隊競爭」,沒有那一個是完美的。

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價格競爭」被標榜為金科玉律,誰出得起高價誰就先得之。但這個被社會主義視如洪水猛獸,除惡務盡。

那麼何者更公平呢?暴力當然不可取,智力競爭相對文明,但是並非公平,身分競爭是社會化的道德掛帥,未必能服眾,辦公室裡的優遇長官,說穿了還是依附於權勢,「排隊競爭」看起來相對公平,但要求一個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去和蹺課學生排隊搶演唱會門票,就顯得未必公平了。所以,「隨機競爭」(猜拳或抽籤)看起來是最公平的,但有可能機會落在不是最需要者的頭上,並不是最理想的分配方式。

「口罩之亂」歷經了幾次改制,從「超商排隊」到「藥局實名制」再到「線上預購2.0」,每日產量也從150萬片拉升到1500萬片,各地排隊買口罩的現象仍未徹底解決,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從生活經驗來看,部份民眾恐慌囤貨以備不時之需是有的,生產廠商暗槓產能居奇投機也不無可能,至於政府移作「口罩外交」,應該不是重要因素。我連續排了兩周向隅之後,小吃攤老闆娘同情心氾濫,居然一口氣讓給我十六片,問她哪來?笑而不答,這事就不免有些懸了。

吾人以為,短期內若無更好的方法,按產量以人口分配,透過村里長發放,再由個人需求去調節讓售,應該是可行的變通之道。

蘇貞昌反嗆「買早餐也要排隊」,則是不必要的口舌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