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再度敗選以後,改革呼聲震耳,矛頭紛紛指向老人,認為失去年輕族群認同,年齡就是原罪,其中以中生代議員為骨幹發起的「青黨行動」,甚至主張以六十歲劃紅線,將耳順之年以上的排除在決策圈外,禁入中常會或擔任黨務主管職位,但這很可能又犯了矯枉過正的毛病。

國民黨中生代曾經給人一種啃老印象,現在發奮要自立自強,也犯不著使用仇老語言呀!。

關於年齡與能力的相關性,向來缺乏客觀的科學依據,不過一個世紀以前,人們認定人生七十古來稀,那是因為當時的平均夀命不到六十歲,如今活到八十是正常的目標,六十歲就被逐出人生的競技場,是對老人參政權的剝奪,中生代過去被嫌啃老,如今一味的排老或仇老,很可能犯了矯枉過正的毛病,不能不慎。

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即使是帝制時代,領導人的好壞也與年齡無關,在八十三個王朝中,活過七十歲的皇帝有11位,60歲以上則有30個,其中乾隆(89歲)、梁武帝蕭衍(86)、武則天(82)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而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忽必烈也都超過七十歲。相對的,亡國之君倒是不乏紈褲少不更事之輩。

民主時代不能搞終身制,大多以任期來規範節制權力,鮮有在年齡設上限的,為了避免養成獨裁之患,鄧小平曾經劃了一道「七上八下」的禁律,六十八歲禁止入常(政治局常委),這也僅是中共的組織內規而已,並無法律依據。

民選領袖亦然,姑不論馬哈迪老驥伏櫪的極端例子,雷根、川普都是「大器」晚成的現成榜樣,誰說老的一定不如少呢?更不用說民間領袖人物的諸多先例了,張忠謀八十之後不僅虎虎生風,王永慶九十之前依然無可取代,甚至是在學術藝術等領域,年齡往往是智慧的積累寶庫,取用不竭。

這樣說並不表示倚老賣老就是對的,也無意為戀棧不去者開脫,而是要強調能力與年齡並非絕對相關,思想、觀念、心態是否與時俱進,能否契合多數人的意志才是重點。

就以國民黨當今的處境為例,別說馬英九、吳敦義、王金平等人,台灣社會已經給了他們四十年,再好的味道也吃膩了,即使是不滿六十的朱立倫,也已在朝堂行走超過二十多年,新鮮感不是他的優勢,能否喚起年輕人信任才是重點。

回到國民黨的「青黨行動」,為首的領頭人,只有少數經過民意的洗禮考驗,過去所謂的青年團俊彥,多數人就是現在被歸責的老傢伙所提拔欽點,不僅出身具有濃厚的權貴密室色彩,言談舉止也與醬缸老人殊無二致,將黨機器交給他們,就能迎合年輕世代的口味了嗎?

國民黨的問題不在年齡大小,而在心態調適,尤其核心論述抱殘守缺才是問題,必須有所大破大立,才能擺脫坐吃山空的困窘,與其在中央黨部空言改革者,不如擼起袖子走入群眾才是正途。

 

圖片來源:乾隆畫像/取自大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