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過後,百工百業各安其位,回歸正常生活,該幹啥幹啥,特別是受到選票託付的民選公職,更應該做啥像啥,以免任期到了一事無成,必遭選民唾棄。
台灣地方不大,人口2350萬,世界排名第53,算是中等國家,GDP規模排名第3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全球各國人均GDP,若以購買力平價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折算,台灣數值為5.23萬美元,則擠上第19名,可以算得上表現優秀,實在沒有理由悲觀消沉。
然而就在大選期間,韓國瑜喊出「莫忘世上苦人多」,卻能深深觸動了許多人心,由於交通發達,即使是離島也納入了一日生活圈,為什麼權貴與庶民的對照,感受會如此強烈?值得令人深思。
答案或許就藏在城鄉差異內。從人口分布觀察,台灣已經是個髙度城市化的社會,六都人口合計1千637萬3551(2019年9月30日止),占比超過七成,這樣的結構自然造成資源配置容易失衡,即使六都之間也存在巨大的差異,比如說新北市長侯友宜就曾抱怨,一橋之隔的雙北市,人均分配到的預算就不太公平,更遑論花東或離島了。
人類天性逐水草而居,理論上城市的磁吸效應會不斷擴大,但從實際的研究結果來看,人口異動因素一是出生死亡減差,二是遷移增減,可以反應一個城市生存條件的演化,也可以檢驗一部分行政治理的能力。
台北市做為行政與經濟中心,從人口變異的角度來看,治理績效是不及格的,大量的「脫北者」現象,說明它離友善城市愈來愈遠了。
一項統計顯示,近二十年來台北市出現兩波人口外移潮,2001到2009年減少了3萬9000餘人,平均每年有近4000人「逃」離城市,推測與SARS過後高漲不停的房價有關。
2010年以後人口正成長,6年間增加了10萬人,學者指出應與郝龍斌市長任內推動的「助妳好孕」政策有關。
令人詫異的是,素人阿北入主市府後,北市人口卻出現史上罕見的出走潮,第一任四年流失了6萬人,2016到2018每年遷出人口數約2萬人左右,2019年前11個月,更暴增至兩萬5000人,其中有三分之二遷往新北市,三分之一則遠走桃園。
設籍定居涉及許多現實考量,絕對算得上是人生大事,其中主要因素不外就學就業優劣,居住生活成本,醫療安養條件,社福預算吸引力等等,每一項都可以做為政績考核的指標。
台北市長柯文哲是第一個表態爭取2024的政治要角,政績才是他問鼎大位的本錢,與其陷入藍綠誰比誰爛的泥淖,或許回歸市政才是正途,城市治理可以有很多指標,治安、環境、就業無一不是基本功課,柯P要打通第三條道路,不妨就從友善他的市民做起。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