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界有句名言「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放在政治領域,這句話可以改成「你不理政治,政治就會理你。」不過這裡所說的「理」,應該理解為「修理」,正如柏拉圖所說的,「拒統參與政治的懲罰之一,很可能就是被更糟糕的人所統治。」

人類經過幾十個世紀,才好不容易爭取到人人有分的民主政治,理論上應該彌足寶貴,但實踐的結果卻大謬不然。在台灣,總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公民,拒絕參與民主的遊戲,歷次大選投票率如能超過七成,已經算是稀罕。雖然說集權國家投票率永遠高於民主開放的國家,如俄羅斯或伊朗,美歐老牌的民主國家則常在五成上下起伏,甚至更低。這麼多人對政治冷漠疏離,不能不說是一種民主的反挫。

許多學術研究告訴我們,這叫民主的悖論,台灣民主化走了三十幾年,經過政客們的再三蹂躪,被極端的人群高度動員,彼此仇視攻伐,造成中間理性的多數產生冷漠甚至厭惡,其結果就是由偏頗的群體來主宰公共事務,形成一種逆淘汰的現象。

而這種疏離現象在年輕世代表現得尤其明顯,他們總有諸多理由說服自己討厭政治,拒絕參與,這種心理,恐怕是源於對政治本質的誤解,以為政治是職業政客的事,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小百姓,只想過個安逸的小日子就很滿足了。

已故前中研院政治研究所長林繼文曾打過一個比方,他說政治如交易,而交易就像上菜市場,雖然可以討價還價吵翻天,但最終還是要付錢。市場永遠存在黑暗與光明兩面,交易就是要付出代價,差別只是價格高低而已。人是群居動物,沒有人能自外於「市場」而隻身生活,只要進入了公共生活,就必然受政治所影響,現代社會不存在所謂「政治歸政治,XX歸XX」之類的一廂情願。

當這個社會透過某種人為制定的遊戲規則,將權力交給一群特定的少數統治者行使時,他們一個念頭,一個動作,便可實質改變你我的生活,時間甚至長達你的一生或下一代。比如說,我們擁有113名立法委員,他們所議定的法律、條例、決議或者行使同意權,便可以決定你的就學就業條件、薪水議價空間、稅負罰鍰比率、保健養老資源……,而這113人的一半加一,也就是57人,就可以主宰2350萬人的生活品質,這樣你還以為政治不干你事嗎?

近年來,年輕人喜歡把「討厭XX黨」掛在嘴上,但埋怨不會讓你變得更清高或更自由,與其將你的幸福交給你所討厭的人去決定,為什麼不花一點時間踏入投票所,挑一個比較不討厭的人替你把把關,大黨如果投不下去,挑個順眼的小黨新面孔也聊勝於無。

記住,民主如果少了頭上那一「點」,搞成「民王」便後患無窮,而你,或許就是不可少的那一「點」。

 

(圖片來源:中央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