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政治掮客會告訴你,票投小黨是浪費,千萬別上當。

台灣的選制設計,朝有利於兩黨制傾斜,對行政首長職位而言,為了事權統一與權責相符,贏家整碗捧去,或許是兩害相權不得不然的選擇;但是對於合議制的立法機構而言,保持多元生態,堅持分權制衡的硬道理,才符合選民的最大利益。

當我們把行政權交給比較不爛的蘋果以後,他們一定會告訴你,讓總統所屬的政黨國會過半,這樣才能「完全執政,完全負責」,這很可能也是老千最常使用的套路,一旦你給他完全授權了,他何必再在乎你有什麼看法?通常的結果是眼睜睜的看他蟹行四年,聰明的選民,一定要把握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的原則,堅守多黨不過半,否則獨大的政黨必然像脫繮野馬,予取予求。

幸好我們還有一個監督制衡的武器,那就是為數多達113席的立法委員,一定要運用集體智慧分散風險。台灣自2008年修憲將立委選制改為接近日本的「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並且將總席次縮減為113席,其中包括原住民保障名額6(平地、山地各3)席,區域應選73席,另34席不分區由得票5%以上的政黨按比例分配。以今年投票總人口1934萬的70%投票率概估,參與分配的門檻約需67萬張選票(放在區域足以當選7席),難度不低,除兩大黨外,估計只有3個小黨有機會通關。

這些未跨越門檻的政黨票,就形同投下廢票,違反了民主票票等值的基本原則,以2016年為例,未參與席次分配的政黨票高達1,999,141票,占了有效票的16.3%,非常驚人,今年參與的小黨更多,「類廢票」可能創新高。

值得我們近一步深思的是,為什麼有近兩成的公民,明知是「狗吠火車」,卻仍然執意要投下「堵爛票」?除了對「兩大三小」表達不滿外,這兩百萬人想告訴社會什麼,難道不值得聽一聽?

由於參與不分區分配的另一門檻是提名10席區域立委,人才與財力相形見絀的小黨又被刷掉一輪,去年不分區名單揭榜登記後,各界譙聲震天,但兩大黨仍驕狂跋扈,笑罵由人,充分展示出權力的傲慢,最後的結果必是惡奴欺主。

相形之下,門檻邊緣的小黨由於外慚清議,更加珍惜羽毛,他們提出的名單也相對清新亮眼,特別是女性格外突出,她們有些長年默默從事環保、公衛、性平、幼教等專業工作或志工,值得給她們記上一筆。

如果大黨實在讓你投不下去,不妨給這些有志氣的小黨一個機會,即使她們無力扭轉惡劣的肉桶政治,我們起碼還可以鼓勵她們當烏鴉,當吹哨者,當看門狗(別忘了狗是最忠實的朋友,沒有歧視的意思。)你手上的一票,還是可以令當權者芒刺在背,不敢亂來。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