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喜歡拿GDP數字美化政績,舉世皆然。但你有沒有想過,GDP漂亮,究竟與你我何干?

有位朋友問,台股逼近歷史新高,經濟成長率亞洲四小龍第一,為什麼我沒感覺?我只能苦笑:還是那句老話,笨蛋,問題在分配。

所有的統計都是集合概念,把你一個分子,放在大數分母中,個人是微不足道的。這就是為何說數字是冰冷的,感受才是真實的。

就拿GDP來說吧,它的全稱是「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段時間內一個地區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商品及勞務價值總合,其計算公式為GDP=C個人消費+I民間投資+G政府支出+(X出口-M進口)。

民間經濟行為有其自主規律,政府若要做手腳,通常可以引導降息刺激消費或擴大公共投資,因此當你聽到幾年幾千億的什麼前瞻計劃時,千萬別高興太早,過度、無效益的投資,回過頭來會吞噬全民奮鬥的血汗,政黨為了綁樁討好特定選民,製造的慘酷例子不勝枚舉。

比如說吧,台股站上12000點,逼近歷史高峰,但你如果沒有台積電,這一波股市狂歡派對,幾乎和你沒半毛錢關係。台積電占權重約4分之1,總市值向九兆元台幣扣關,約占台股全體市值的25%,一家抵千家。但其盈餘成果八成落入外資口袋,台灣分享到的只是工作機會和稅收。

2019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杜芙若(Esther Duflo)提醒世人,GDP只是一種衡量人類福祉的不完美指標。道理很簡單,假設某個國家有十個公民,GDP為190元,其中9人所得為10元,另1人為100元,又假設某一年9人所得不變,第10位則成長10%,GDP從190達200,成長率為5.26%,看起來很漂亮,9個人沒感覺,卻被「平均」到幸福了。

GDP不完美還包括其它的因素,比如它也忽視了人們對尊重、尊嚴、自由、健康、分去治和生存環境的需要,GDP能滿足物質上的需求,但物質並不能代表進步,也不是幸福的全部。

那麼,有沒有比較完美的指標呢?對台灣而言,有兩個指標或許更有意義,一是「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一是「恩格爾係數」(Engel's Coefficient)。

基尼係數一般被稱為貧富差距指標,數值介於「0」與「1」之間,係數愈小貧富分配愈平均。一般而言,歐洲已開發國家約在0.24到0.36之間,美國較高約在0.49,且有惡化趨勢,非洲最懸殊,香港2012已越過0.537,是亞洲之最,中國大陸近十年徘徊在0.53到0.55之間,台灣呢?2018年的調查是0.337,看起來不嚴重,但與庶民的真實感受有落差。

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占個人消費支出的比重,簡單說就是維持生存的代價,一個國家愈窮,國民收入用於購買食物比率就越大,聯合國界定,恩格爾大於60%為貧窮,40~50為小康,20~30富足,大陸2016年已降至30附近,但偏遠地區仍存在貧窮線附近掙扎。台灣70年代大於40,90年代25,2013年後停留在16%。你可以試著記帳評估自己屬於哪一級。

數字是冷的,期待政客們少拿GDP來說事,多談與庶民切身相關的恩格爾和基尼。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