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這場總統大選,值得討論的議題實在不多,某種程度上受美中台三方外部因素的牽引,可能還來得大些,四年一次的政策路線辯論,兩個主要政黨寧可只爭朝夕噴口水,也不願意面對人民的需求與國家發展路線展開攻防,對中立選民來說,簡直是一種凌虐與折磨。
未能參賽的郭台銘,初選喊出「0到6歲國家養」曾經令人眼睛一亮,只可惜曇花一現,進入決賽的選手只肯亂開支票應付應付,紛紛在育兒津貼上加碼討好,根本解決不了少子化帶來的人口危機。
1798年馬爾蕯斯的「人口論」發表,220年以來,人們一般視之為經濟學來看待,即使是30年前,政治家或社會學家更憂心的仍然是「人口爆炸」與「糧荒」等問題,很少觸及人口斷層帶給人類的危機。馬爾薩斯當年憂慮的是人口成長是等比級數-1、2、4、8…. ,而糧食增產是等差級數-1、2、3、4….. ,時至今日,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人口危機愈嚴重,日本、義大利、韓國警報大作,專家還找不到根本的原因,當然也沒有解決的方法。
中國大陸曾經實行最極端的一胎化政策,前幾年也驚覺不對勁了,2016年開放二胎,卻效果不彰,2018年首度出現人口負成長,2019年的出生人口可能低於1千1百萬,2017年還有1723萬,兩年之間少生了6百萬,每對夫妻只生1.09人(全球平均是2.45),晚婚與城市化是可能的原因之一,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數字,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全球最大人口國會成為老化最快的國家。
台灣的問題也不遑多讓,2018年出生人口只比死亡人數增加8642人,2019年前兩月開始出生數少於死亡數,如果不是百萬新移民加入,台灣早就負成長了,專家預估20年後總人口數可能低於2000萬。
政府到今天還是停留在發津貼鼓勵生育的簡單思考,目前蔡政府實行的是0到2歲每人每月補助2500元,並且承諾年後後擴大為「年齡加兩歲,津貼變兩倍」,也就是說0到4歲每月補助5000元。這一張支票每年大約需要500億來買單(一年出生數約20萬人x6萬元x4年=480億)。
韓國瑜則喊公0到6歲「六六六」政策,第一胎給3萬,第2胎6萬,補助到6歲,差別只在一次性給或按月發而己,看起來大同小異。
姑不論政府財政是否足以承擔,吾人以為發育兒津貼根本解決不了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少子化的真正問題出在低薪與貧窮化的憂慮,一對育齡的夫妻,會為了每年補貼3萬或6萬就大膽生小孩嗎?我想答案應該是很清楚的。那麼選總統的人為什麼拼命比大方呢?答應也很簡單,說穿了就是政策買票,朝野競相開支票,未必是好康。
大約同一時間,主計處公布月薪低於3萬元仍有299.4萬人,基本工資連3年調升,為什麼擺脫不了低薪困境?政策追求短線討好是主因,關於人口危機,給魚竿永遠比給魚吃更重要。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