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不是最完美的制度,選賢與能通常也只是理想,台灣民主化的進程走了三十年,由於憲政體制朝總統制傾斜,使得贏家全拿,而國會選制又朝雙軌制的設計,有利於兩大黨傾軋分食,擠壓掉了小黨的生存空間,經過黑金肆虐與政客蹂躪之後,多元價值被忽視,少數權益被犧牲,不但撕裂了社會,也製造出大量對政治冷感的公民。

具體的惡果有幾個,一是不投票的公民高居三成以上,他們渴盼第三勢力成型而不可得,厭煩的情緒找不到出口;二是「討厭XX黨」形成主流,逼使他們在兩個爛蘋果中挑一個比較不討厭的,於是給了政客操作「策略性投票」的空間,好人難以出頭天,不然你還能怎樣。

於是乎,以總統掛帥的行政權,幾乎都由兩黨寡頭所壟斷,他們要推什麼人,只要內部喬好,中立選民幾乎沒有置啄的空間,兩軍廝殺採取負面毀滅戰術,冤冤相報惡性輪迴,民生經濟管他娘。

至於手握立法與預算的國會情況更槽,幾乎淪為各路人馬分贓的肉桶,以席次占了三分之一的「不分區」為例,有如兩大黨的禁鬻,不顧吃相再怎麼難看,笑罵由你。

於是乎有人就說了,為什麼不嚐試給第三勢力一點空間?但實際操作的給果更令人失望,若干小黨放棄理念價值攀附大黨,寧願跨黨寄生於友黨不分區,自甘為花瓶,這是對支持者赤裸裸的背叛。更誇張的是,富可敵國的政治素人,居然以創投模式交叉投資,安插代理人以外掛程式搭伙,插花吃紅,支持者投政黨票時精神不分裂才怪。

既然第三勢力難寄厚望,於是又有人提倡投廢票,用來出一口鳥氣可以,但無益於導正政治歪風。要知道,中央及地方大選,每兩年就來一次,耗費的都是民脂民膏,就拿選舉補助款來說,1900萬的公民數,以七成投票率估算,約可投出1300萬張有效票,對個人(總統、縣市首長及立委)的補助每票30元,國庫就需支出將近四億元。

政黨票每票補助50元,而且是按年支付,只要跨過3.5%得票門檻(大約50萬票),四年下來,你投一票,政黨可得200元,以2016年為例,跨過門檻的五個政黨,民進黨537萬,國民黨328萬,親民黨79萬,時代力量74萬,新黨也有51萬,合計超過1070萬票,四年國家就要付出21億以上的補助款,宋楚瑜就靠這個當了20年的黨主席,誰敢說民主是無價的?

總統票也許一時無解,只能挑個比較不爛的來投,至於政黨票,也許你還可以盡一分棉薄之力,送幾個有理想、肯付出、具同理心的好人進國會,聲音也許有點小,假以時日,多少也能做出一些功德吧?

兩大黨囂張擺爛,看名單就令人倒胃,政黨票不妨別投,給一點教訓之外,也替國家省點荷包。

(圖片取自「公督盟」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