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一連發生2起食物外送員車禍喪命的不幸事件,由於沒有保險理賠,不但奪走了兩條年輕的生命,也製造了兩個破碎的家庭。

近年來,跑腿外送服務大行其道,大街小巷均可見其穿梭的身影,雖然偶見中年從業者,但無可否認九成以上都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大批投身其間的原因,固然有優質工作不好找的結構性因素,更主要的是業主卯力宣傳工作自由彈性,以極端的個別案例強調「月入十萬元」,並美其名曰「懶人經濟」,表面上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實質上是在消磨年輕人的奮發鬥志,就未來性而言是短多長空。

經濟活動由生產與消費所構成,生產一方提供製造與服務,消費一方享受品質與服務,而服務也有勞心與勞力之分,勞力永遠是高替代性、低附加價值的一部分。

近年來但凡強調「共享經濟」或「懶人經濟」的商業模式,多屬曇花一現,最終都以失敗收場,在全球化的風潮之下,出賣勞力與時間是最廉價的,台灣在這種思潮薰陶下,整整蹉跎了三十年,年輕人安於眼前的「小確幸」,紛紛投入「桌邊服務」、「攤販經濟」、「夾娃娃商機」,現在又來個「跑腿產業」,逐漸喪失了競爭力,不免令人憂心。

隔鄰的日本提供了一個啓發,人們都說在「廣場協議」與房地產泡沫之後,日本「消失了三十年」,真相是這樣嗎?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三位「鋰電池」領域的學者,其中一位是日籍,這是新世紀第十九位獲得諾獎的日本人,相當於一年一個,從人口比例而言,大勝歐美先進科技大國,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談起日本,一般人的印象是高負債,成長停滯,人口老化,GDP被中國大陸超車,股市指數只及高點一半,平均地價停留在1973年水準,是高峰的三分之一,許多大企業退出原有市場,一派弱雞形象;但別忽略了一個事實,拿今日的美日兩國比較,人均所得美國是5.38萬美元,日本是5.02萬美元,在整體國力上,日本擁有海外淨資產3.17兆美元,而美國則是負數,是誰消失了三十年還很難說呢?

日本由於狹人稠,天然資源又稀缺,打從明治維新以來養成了憂患意識,反而能深謀遠慮,訂立長期目標,比如說,他們極重視基礎教育,珍惜環境永續利用,灌輸進取精神,以人口危機而言,日本育齡女性的生育率是1.45,而大陸2015年的數據是1.04,人口老化危機中國遠大於日本,但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大不同。製造業自動化之後,日本企業紛紛轉型,投入上游高端技術研發,掌握核心技術,像東芝、索尼等百年企業至今仍䇄立不搖,柯達消失了,富士卻在化粧品、化學原料領域創造了第二春。

諾貝爾獎不能代表全部,但從科研立國、強化下一代競爭力的角度來看,日本經驗值得我們的主政者借鏡,當人家在向下紮根一步一腳印時,我們還在為歷史與國文課綱吵得不可開交,還在鼓勵發展「懶人」經濟,用小確幸來麻醉下一代,國家前途實足堪憂。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