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也許是政治八卦太吸睛,滿足了四年享有民主一天的心理需求,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以致於許多攸關未來的國家大事,未經深度討論,就被少數人悄悄決定了。

舉其一例:行之有年而且穩定優質的「印花稅」,在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指示研究下,財政部使命必達的建議廢除「印花稅」。蘇內閣所持的理由是工商界抱怨有重複課稅之嫌,而且所減損的稅收區區不及120億,很容易從歲入兩兆元中挪移填補,但印花稅是地方重要財源,這很明顯是在選前送紅包,由中央請客,地方埋單。

印花稅是荷蘭發明,已有395年歷史,美、日及發達國家皆有,簡單說,印花稅是一種「行政服務認證費」,工商發達,交易雙方都樂於付出一點小成本,取得政府認證的憑證,通常都是主動送上門來的,是一種稽征成本最低的稅收,卻被選舉考量給廢了,堪稱是在蝕老本。

另一個被忽略的重大議題是關於存老本。

行政院會日前通過「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草案,以法令禁止年齡歧視,並提供穩定就業措施及促進失業者就業,提升中高齡者勞動參與,立意雖然良善,但若無成熟的配套,恐淪為天邊的彩虹,看得到摸不到。

勞動部歸納出「一彈一禁三補助」重點,一彈是賦與雇主可以用定期契約雇用中高齡勞工的彈性,一禁是禁止對高齡銀髮求職者差別對待,三補是針對65歲以上再就業的獎助措施。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如果社會條件不足,這個「彈性」很可能被不肖雇主利用來「彈」掉應負的責任,是所謂愛之適所以害之。

台灣老齡化有多嚴重?行政院給的數據是,107年65歲以上人口占14%,推估8年後將達「超高齡社會」的標準(65歲以上超過20%),與此同時15至64歲的工作人口,自2015年達到高峰後反轉,這顯示年輕一代求職機會已在降低,卻又要釋出工作機會給中高齡,不是互相矛盾嗎?

日本經驗也許足供前車之鑑,截至2015年,6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台灣男性是13.6%,女性僅4.6%,同時期的日本是31.1%和15.3%,韓國是42.2%和23.4%,美國則為23.4%和15.3%。可見台灣職場對老人是不太友善的。以筆者熟悉的文化傳播業而言,40歲以上己經很顧人怨,50以上不被逼退算是祖上積德。

二十年前的日本,就像今天的台灣,有識之士疾呼,但沒多少人介意,十年前,日本人還相信最棒的退休生活,就是打打高爾夫球和環遊世界,過去這十年才開始重視中高齡留才和轉任問題,設計多元職類和彈性工時制度,政府也延後退休配套,讓延長的平均餘命和退休時間,不致於無所事事等死,即使是掃公園當園丁,也甘之如飴,而且可以自食其力,減輕子女奉養負擔。

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終歸是要有人來買單,除了老齡者要轉變觀念做足心理準備外,如何說服企業雇主投入資源,是一門堅難的功課,一個有擔當的政府不能一廂情願,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