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工資是每年定期發作一次的偏頭痛,迫於選舉壓力,勞動部強勢介入,歷經九小時的談判後,終告定調,月薪由22000調為23100,調幅5%,時薪140調為150,調幅約7%,看百分比很漂亮,放在實際生活

中,大部分人依舊無感,但資方己經叫苦連天,勞工也勉強的接受了,聊勝於無咩,唯獨蔡總統喜孜孜宣告「22K走入歷史,台灣正在往前走。」而賴揆還補上一句酸話,「感謝勞方沒有殺雞取卵。」

問題出在哪裡?答案不難找,第一,月薪適用基本工資的人,畢竟居於全體勞工的少數,第二,時薪影響的層面較廣,但業者可採的變通也較靈活,所以反彈沒有想像的大。結果可能是,低階勞工被掃出市場轉入地下,而低薪現象則文風不動。


政府每年玩一次的數字遊戲,可以拿來粉飾政績,但卻可能帶來勞資雙輸的苦果,可以預期的最直接效應是帶動通膨(提供漲價的理由),代價卻要全民來承擔。專家提出警告,以下幾個現象值得密切觀察追蹤:

(一)企業因應轉型升級,引進自動化,以降低人力需求,其風險是轉型失敗倒閉,成功則有可能惡化失業率。

(二)成本轉嫁消費者,漲價是最簡單的手段,代價是全民購買力變低,反而造成通縮。

(三)變相漲價,改包裝縮小質或量,混亂產銷秩序。

(四)。調整雇用模式,兼職轉正職,強化管理擠出生產力,或者A勞工加班費,勞方更忙更累。

(五)無良雇主更肆無忌憚,勞資糾紛升高。

(六)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關廠歇業不幹了,誰都別想討到便宜。

經濟學規律由供需來決定,政府以公權力介入自由市場,決定分配比率,左右價格,共產制度的計劃經濟己經證明必將失敗,用政策手段干預,可以收到短暫的興奮刺激,但不可能解決結構性的積弊。
改變分配,縮減貧富差距,要害在稅制,不在基本工資,但這會得罪富人,歷任政府不敢越雷池一步,只好在基本工資上略施小惠,但後遺症卻很大且長遠。最令人氣結的是,還拿來當政績說嘴,就很虛偽了。


從賴揆的「平均薪資飛越五萬」說,到蔡總統「經濟情勢20年來最好」說,人民普逼覺得只是「說得一嘴好政策」,與「最會溝通」和「謙卑同理心」有很大的距離。
就拿最近的85度C事件來說,只因總統路過喝了一杯咖啡,該公司股票市值三天蒸發台幣70億元,這杯苦咖啡代價未免太高?

這其中固然有極端民族主義的無理取鬧,但從各政黨參選人紛紛加入混戰,企圖從中撈取政治利益的用心昭然若揭,所謂「心中最柔軟的一塊」,真的是他們關心的重點嗎?勞工最好認清楚:基本工資未必是天官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