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年金改革七月一日上路了,但還差最大一塊勞保年金,蔡總統就按耐不住喜孜孜、急忽忽的宣告:「年金破產將成為歷史名詞,年輕人不用再擔心以後領不到年金了。」是這樣嗎?

撇開年金改革的分配正義爭論不提,單從財政規劃而言,這樣的年金制度,注定仍將破產收場。

據估算,目前的年金改革版本,未來十年約可縮減國家財致負擔約1.1兆元,但相對於約18兆的潛藏負債,說可以保證30年不會破產,很多人想必不敢這麼樂觀,誰能保證未來30年經濟形勢無風無雨?誰又知道政黨惡性競爭,不會挖出更深的錢坑黑洞?


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嗎?有兩個根本原因解決不了。
一是所得替代率仍然偏高。

北歐福利國瑞典退休所得替代率70%居冠,OECD國家大約40%~60%,我們即使經過年改之後,替代率仍高達70%以上,現役軍人甚至部分高到95%,在自提比率難以提高下,國家財政負擔依然十分沉重。

二是租稅負擔率嚴重偏低。

30年前,台灣的租稅平均負擔率約占GDP的20%,處於正常國家的水平,經過30年民主化的洗禮之後,政黨紛紛以發紅包討好選民,一方面又大開降稅後門,以致於整體租稅負擔率趨近13%,用比較簡單的數字來說,國民每賺一百元,其中有13元交給政府運用,而這13元中,大概有一半被維持政府運作的人事開支吃掉了,還有大約3元要應付社會福利,只剩下3元能做為各種經建及教育支出,簡單的說,開源無方,節流無度,遲早要坐吃山空。


面對財政惡化,歷任政府都沒有勇氣擔當扭轉結構,蔡政府於是拿年金開刀,企圖用財政問題解決經濟問題,不僅治絲益棼,更糟糕的是柿子挑軟的吃,對工薪族錙銖必較,對財團富人卻笑臉相迎,好康大放送,於是乎,我們經常看到,某有企業家或某某地王去世,留下幾千億的資產,政府卻收不到遺產稅,這種新聞看多了,社會的相對剝奪感焉能化解?


年金改革是重大的社會工程,改革成敗,有史為鑑,王莽新政、王安石變法、戊戍變法都以失敗告終,原因是挑戰既得利益是個艱鉅任務,一旦遭到反撲,輕則身敗名裂,重則革命,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是個例子,國王因為不敢對貴族地主增稅,只好苛刻士兵農民,終於引爆流血革命,1917年蘇聯革命,庶乎近之。


民進黨以「財政負擔」合理化「年金改革」,但財政惡化不以年金負擔為唯一理由,政府不遵守財政紀律才是元凶,舉其犖犖大者,軌道建設一灑四千億(原計劃八千億)、綠能政策一砸兩三兆,核四耗費三千億當蚊子館供人憑弔,年金改革省下來的像個零頭,杯水車薪,終將徒勞。


一言以蔽之,稅制不改,租稅正義不張,夸言年改成功,高興得未免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