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曾說「民主不能當飯吃」,有些人不以為然,如果修正為「選舉不能當飯吃」,許多人大概深有同感。但這只適用於四年行使投一次投票權的選民,對某些人來說,選舉不僅能夠當飯吃,而且還是一門好生意。


一人一票,票票等值,是民主制度普世價值,這只是理論上的美好想望,放在現實世界來看,實踐的結果,很可能等同於喧囂、混亂與缺乏效率,放眼歷史,當國勢最強大、民生最豐饒的時候,往往也是最獨裁最專治的時代,不能不說,這是民主制度的一大缺憾。


選舉採取多數決,依照大數法則,選出的人應該是好人,但我們經常忽略了,多數意見,很可能是被有心人操作出來的結果,於是就產生了一批以選舉為業的人士,他們有些被尊稱為「操盤人」,旁邊還圍繞著一群職業黨工,外圍又簇擁著為數不少的所謂名嘴,現在又多了時髦的「五毛黨」或「網軍」,他們都是靠選舉吃飯的專業人士。


台灣民主化搞了三十年,逐漸形成了一個僵固的儀式,選出的公職以四年一任為期,又分中央(含立委)與地方(含議員)兩組,於是每兩年社會就被大動員一次,所有的參賽者,幾乎在開票當晚,又急忽忽的投入下一任或下一個職位的競逐,即使是當選者,在他上任的第一天,就被迫投入下一次選舉,根本無暇也無心於他所被賦予的職務治理。這樣的政治生態,固然養活了一批吃選舉飯的人,但台灣的國計民生,卻往往被忽略耽擱了,經濟停滯、民不聊生,都與這個制度脫不了干係。


別以為這是危言聳聽,舉一些具體的數字證明給你看--


就以兩岸對照為例,我們習慣批評對岸集權不民主,他們黨政一套人馬,兩塊招牌,一、二把手五年一任,兩任為限,廿六年來換了三套領導班子,三個主席(江、胡、習),三位總理(朱、溫、李),把一個十四億人口大國,搞成了第二大經濟體,現今的GDP大約380兆台幣,是台灣(17兆)的22倍多,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約三兆美元),這就是「銳實力」。


反觀台灣,從李登輝全民直選第一屆(1996年)開始,22年來選出了四位六任總統,到今天己經用掉了16任(15位,張俊雄短暫回鍋)行政院長,平均每任任期不到一年半,更甭提只有六天的短命部長了,治理14億人口大國,十年用一個總理,2千3百萬人的台灣,政務官五日京兆,這就是兩岸此消彼長的根由,難怪郭董不屑民主。


這樣說並不是羨慕集權,而是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現行的制度和扭曲的選舉文化,容許放任到什麼程度?政黨惡鬥冤冤相報、選風敗壞劣幣逐良幣,結果就是以選民為芻狗,萬一選錯了人,就只能逆來順受四年嗎?


柯P是橫空出世的政治素人,第一次選市長就花掉一億四千萬,劉泰英說連戰選總統花了兩百億,老天鵝,民脂民膏呀!


選舉是一盤好生意,可以養活一大群人,但對手中只有一票的你,心頭一定要掠乎定:選舉真的沒有想像中美好,你投一票,人家可以吃香喝辣四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