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見「夾娃娃商機」這個名詞時,我以為又是什麼網路Kuso,直到媒體連番跟進,很快的炒熱了一門「夾娃娃經濟學」,已經有研究生以此做為碩士論文題目,我這才警覺,這碼事不能等閒視之了。


夾娃娃機存在多年,但在2017年突如雨後春筍般暴增到兩千多家,快速攻占了各大商圈,據估計商機己經突破10億元,儼然成了小本創業典範,但敏感的人己經嗅到蛋塔效應正在形成。

夾娃娃機風行,取決於它發展出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先由一名「場主」承租下一間店面、購入娃娃機台、代幣機等,接著透過上網等各種管道招收「台主」,場主以每台每月新台幣4500元至上萬元不等的價格,轉租給台主,再由台主各自經營自己的機台。

飽受悶經濟之害,各大商圈掀起倒店潮,夾娃娃機趁機攻占,假設店租5萬元至7萬元、20坪左右,就可以擺下26台至30台,每台夾娃娃機成本2.5萬元,30台75萬元,加上兌幣機3萬元、監視錄影設備5萬元,100萬元以內的成本就可以開店,以每台每月5000元租金計算,每個月場主可回收15萬元,加上通常都會與台主簽訂半年的契約、一個月的押金,一開場就回收30萬元,成本很低、回收快,不到一年就回本,且開始以每月15萬元的速度獲利,於是吸引了大批投資客搶進。

專家分析其成功之道有五個,一是門檻低,風險分散,場主約百萬,台主從一台一萬至四千不等,低薪上班族或失業者皆可入手。二是符合「無人店」模式,省下最頭痛的人事成本。三是符合體驗經濟模式,強化了消費者的黏著度。四是「共享店面」符合「共享經濟」模式,有如uber、共享單車、共享公寓等新趨勢。五為24小營業,店效、坪效發揮到極大化。

眼看台灣市場快速飽和,業者於是把腦筋動到大陸,紛紛號召集資西進開店,奉勸投資客小心吸金陷阱。

從夾娃娃機風潮,我們看到的是台灣產業困境的悲哀,實體經濟找不到出路,紛紛到虛擬世界找夢想。夾娃娃雖然可以帶動些微的產品製造,但最主要的還是靠其娛樂成分,吸引的消費群,不外就是孩童、學生、情侶,最多就是一些渴望紓壓的上班族,能有多大的經濟規模呢?

這恰好也是台灣的悲哀,高端、高復加價值行業被踢出商圈,房東被迫降租,取而代之的反而是這種低端、低附加值、無人商店,反而又帶動了另一波失業潮,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還談什麼產業升級,又如何突破悶經濟困境?

另一個足堪對照的是「公益彩券」,開放17年來,政府已經吸走五千億元以上的貼水(抽頭),請問產生了多大的社福效益?彩迷幻想的一夕致富,其結局是久賭必輸,如同靠「夾娃娃拼經濟」一樣,國稅局此刻打的主意是如何課稅,我們不禁要問:蝦毀,這個政府莫非是窮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