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之爭硝煙未熄,教育部課審會公布高中國文推荐文十五篇,剔除了連橫的《台灣通史序》,理由是文中稱原住民為「番」,有種族歧視之嫌。連氏曾孫連勝火大跳出來痛批,這又是蔡政府搞「去中國化」的小動作,「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做為四十年前中文系畢業的媒體老兵,我大概是有資格談談文白之爭的。

所謂文言、白話,大抵都是以時間劃線,通俗的認知大約是「五四運動」為分水嶺,這樣分類是大有問題的,其實,語言與文字,都是達意的工具,只不過文字要比語言精簡些、婉轉些,說是讀書人愛「咬文嚼字」也沒什麼不可,但文白並非油水不融,好文章往往文白夾雜,貫通古今,若要說因為時空久遠了,就必然成為戕害學子心靈的毒草,就未免太欲加之罪了。
真正的問題根本不在文白比例,而是寫文章的人總喜歡「文以載道」,而選文的人又想「託古言志」,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目的,用白話文來說,就是要洗讀者的腦袋,於是乎,爭論就沒完沒了啦。這是因為文章必然會反映時代思潮、作者的審美經驗與價值觀等等。歷代以來,寫文章的百家爭鳴,有權力的人,強迫你讀什麼,當然很重要了。
高中課綱強調選材須融入生命教育、性平教育、環境教育、多元文化及法治教育等議題,但看課委會選定的十五篇文言文(有興趣者Googe一下),有哪一篇符合這些旨趣的?一篇都沒有,古人哪可能具備當代思潮?就以引起爭議的《台灣通史序》來說,問題出在史觀,說直白點,其實就是意識型態在作祟。
參與爭論者,關心的其實不在語文教育,而是想搶奪洗腦的主導權,希望將下一代型塑成自己希望的綿羊,最好不會獨立思考,乖乖聽話就好。這種別有用心的動機,能得遂所願嗎?歷史經驗証明,終將徒勞。威權統治時期,洗腦填鴨無所不用其極,違者甚至以大刑侍候,我大學時偷讀30年代左翼文學作品,還曾遭到教官監視,黨外雜誌被視為毒蛇猛獸,愈禁愈洛陽紙貴,洗腦如果有用,又豈會製造出一大票「天然獨」、「天然統」?
歷史反覆輪迴,冤冤相報,令人啼笑皆非。民進黨在野時罵極權洗腦可凶了,一旦拿到政權後,也情不自禁學樣起來,卯力做些他們曾經痛恨批判的法西斯暴行,扁朝的杜正勝用力至深,並且「功在黨國」,而今安在哉?
網路無遠弗屆,想靠幾篇課文桎梏下一代思想,門都沒有。文白與課綱之爭,唯有回歸語文、美學教育原旨,才是正辦。
但我很悲觀,因為權力不僅使人傲慢,而且誘人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