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以來,展現出與林全的溫吞完全不同的風格,原因很簡單,林全是替蔡英文打工的,而賴揆則還有政治前途要靠自己打拚。
人有企圖心是好的,筆者初任小主管時,有位前輩告誡,你底下有不想升官的,不能用。也許有些過激,但日後發現有些道理,一心只想保有小確幸,會誘發少做少錯的惰性。想當總統亦然。

賴揆首先為軍公教加薪,又馬不停蹄的想解「產業五缺」沉痾,最後拿「一例一休」開刀,大概是擔心被批評太照顧資方,日前又說企業「起薪三萬太低」

道德勸說模範企業帶頭加薪,工商界反應很冷淡,至於年輕人能不能感受溫暖或實質受益,還有待時間驗證。

台灣低薪化不是現在才有,GDP從李登輝時代平均6%,扁朝平均4%,到馬英九執政時,保2%都岌岌可危,實質薪資負成長喊了十幾年,歷任政府信誓旦旦要拼經濟,就像阿扁回應獨派一樣–「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只好以壓制物價做手段,希望淡化日益強烈的剝奪感,結果有可能陷入通縮循環。低薪問題拿不出解方,道德勸說則如安慰劑,沒療效,搞不好還有後遺症。為什麼?

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經濟學的ABC「供需」兩字而已,人力對企業而言,既是資源也是成本,22K有人肯幹,老闆何必給30K?除非政府以公權力強制介入,主導重分配(這等於革命),當今除了北韓金三胖,連堅守社會主義的中國大陸,也不可能這麼幹了。
台灣天然資源少、人口多,生存競爭壓力一定在,過去所創造的奇蹟,除了人民刻苦打拚,老實說不無占了冷戰的便宜,得利於老美的「栽培」,筆者有幸也沾了光,第一份工作起薪一萬五,但那時房租只要三千,之後每年加薪10~15%不算稀罕,股市飆上一萬二時
,台幣匯率也大幅升值,每個人都感覺錢永遠賺不完似的。
但好景不常,冷戰紅利結束後,隨著世界自由化的腳步,產業紛紛外移,追逐更低廉的成本,現在台灣儲蓄餘額32兆,放款約22兆
,10兆爛頭寸擺在銀行,企業不投資,銀行則力推個人金融,鼓吹借錢消費,年輕人湧入服務業出賣勞力打工,科技創新優勢不再,現在連農業生產都有人主張引進外勞了,經濟成長動力打哪裡來?
承認吧,台灣正處於低成長困境,隨著高齡化來臨,問題還會更惡化,美好年代真的過去了,政府如果再不知節制財政紀律,撙節無效益的公共投資(八千億「前瞻計劃」就是個警訊),政客濫開支票討好民粹,苦日子還有得熬!
人力銀行統計,赴海外求職打工已突破七十萬人,引進外勞又高達六十五萬,恰好凸顯出人資與產業結構出了大問題。
因此,起薪三萬是否太低,不是賴揆說了算,一切還得回歸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