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這樣說的:
孟子問戴不勝:楚國大夫想讓兒子學齊國話,該請誰教他?戴答,當然是請齊人來教。孟夫子於是說了,請了個齊語老師,天天都有一群楚人圍在身邊,用楚國方言嘰哩呱啦,喧擾不休,兒子怎能學好齊國話?
台灣(或者說蔡英文)現在也面臨楚國大夫同樣的苦惱,一例一休就是標準範例。


《勞基法》翻修,最初始的目的是要縮短勞動工時,草案一出枱,就湧出一票各懷心思的「楚人」,如此這般,耳提面命,塞進自己或個別小群體想要的東西,有人想要挪出時間安享小確幸,有人想要多爭取加班費改善生活,有人想要趕急單搶旺季商機,更天真的還有政府官員們,想不出提振經濟的方略,妄想靠一部《勞基法》調整產業結構,解決經濟成長停滞的沉疴,蔡英文甚至可能以為,靠它就可以實現「分配正義」的宏偉口號,以便能兌現政見承諾,順便安撫她「心中最柔軟的一塊」。「一部《勞基法》治天下」,天下有這麼便宜的事嗎?
賴清德也很想展示魄力和效率,快刀斬亂麻,因為2018轉眼即至,哪邊都得罪不起,於是拋出「四個不變」、「四個彈性」修法框架,企圖滿足勞資雙方(也有人認為是呼攏),再度吹縐一池春水。
潘朵拉的蓋子一揭開,猶如捅了馬蜂窩,誰都不滿。
國民黨明日之星蔣萬安,甩掉世家權貴身影,初試啼聲就令人刮目相看,立法院一戰成名,带來國民黨轉型接地氣的希望,只可惜他的同志們都很猶豫,個個袖手旁觀,讓他孤軍奮鬥。
「時代力量」要開展生存空間和政治版圖,徐永明也很賣力,這激怒了老大哥盟友民進黨,柯建銘和邱議瑩都撂下狠話,不惜撕破臉分道揚鑣。
更精彩的在民進黨的簫牆之內,林淑芬因為堅定挺弱勢勞方,再度使她成為黨內孤鳥(其實更像烏鴉),拿她來「清黨」祭旗的主張都出籠了。
正本清源之道無它,回歸正道。
勞動法規只是經濟政策的一環,現行《勞基法》,是三十年前加工出口生產模式的思維產物,早己不合時宜。如今台灣產業結構丕變,生產業已降至三成以下,服務業則已突破六成,八號腳穿六號鞋,不痛才怪。
但是歷任政府都太懶,只想修修補補,湊合著過,妄想靠一部《勞基法》治天下,既想靠它調結構、促生產,又想靠它滿足社福需求,實踐分配正義,說不定還想借力調整經濟戰略方向(由西向南),解決兩岸依存的政經僵局,天下豈有免費的午餐?
仔細看蔡政府風風火火的改革,都有共同特徵:一是操之過急,二是口號重於實質。這些都是選戰思維(就是騙票啦)的產物,毛病不改,治絲益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