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立雄從追黨產的大檔頭,轉枱到金管會出任主委,當時跌破許多人眼鏡。我們姑且先不以人廢言,就看他端出什麼政策牛肉,再來品評他的手藝如何。
昨日金管會端出第一道大菜,不由令人暗呼不妙。金管會刻正與財政部研商,要把證交稅當沖稅率減半一口氣延長七年,由於涉及修法,財政部長許虞哲表示延長的「機會非常大」。這是什麼意思?

這表示政府的財經團隊,思維模式幾十年不變,而且專門挑輕鬆的來幹。
先來看看金管會所持的理由是什麼,他們說當沖證交稅減半至1.5%後,不僅當沖交易量明顯提升,而且也帶動大盤整體成交量。顧立雄還說,準備把自營商當沖也納入適用對象。這些話聽得資深股民耳朵都長繭了,但很少人知道貓匿就在其中。
股市成立的目的,在於便利企業募資,對投資人來說,得以分享優質企業創造的紅利,正常情況下,各國政府無不致力於改善經營環境,鼓勵長期投資。但是到了台灣,政府總是倒行逆施,短視近利
,不惜扭曲市場機制。
就拿當日沖銷來說,交易機制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多空雙向避險的工具,但是引進台股之後,卻變成買空賣空的投機炒作,把股市當成賭場在玩。先進國家,當沖主要是做為法人避險工具,在台股,當沖比例高達九成都是自然人,每天上沖下洗,玩得不亦樂乎,得利的是誰?一是政府,收稅財源廣進,形同莊家抽頭;二是券商,手續費收得荷包滿滿,哪管投資人死活?
就在這個當口,行政院5日召開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媒體報導說「賴揆射三箭,招手僑外資」,這三箭,有如鏡花水月,煙雨濛濛
,也許筆者外行聽不懂,但經濟部次長龔明鑫應該是行家,他說「政府沒有很在意金額太少」,事實上,台灣這些年外資並不缺乏,但真相令人沮喪,大多停泊在金融市場或不動產炒作,對實體經濟幫助不大,更遑論創造就業或創匯。台灣在實體經濟投資環境的吸引力上,己經連一些非洲小國都不如。
政府擁有許多政策工具,但應該用在高瞻遠矚的目標上,但因長期以來的政黨惡性競爭,政權更迭頻仍,難以養成深謀遠慮的政治家
,內閣官員放眼皆是懷抱五日京兆的倖進之輩,政策工具動輒被拿來當挽救民調的手段,用來討好一小部分的人。類似「當沖證交稅率減半」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等於鼓勵短線帽客殺進殺出,長期投資人反而遭到懲罰,完全與經濟學理背道而馳。
走筆至此,特別令人懷念李國鼎、孫運璿這些治國良臣,他們三、四十年前擘劃的經建戰略,至今仍庇蔭著「台積電」等企業發光發熱。
惜乎,哲人已遠,典範何處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