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碗粥」被噹得很慘,噹得有沒有道理我不很肯定,但老闆娘淚漣漣訴委屈,說得她們做生意好像在做公益,一碗鹹粥(網傳)賣三百元全是萬惡的通膨惹的禍,對於成本結構和營銷技倆,是否誠信則隻字不提。基於尊重自由市場原則,這事只好交給買賣雙方自斷,不過此事倒也給商道和人性上了寶貴的一課,很值得細細品味與解讀。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就是供需,當你一天捕條魚能換得一日所需時,多捕一條就能累積財富,一旦發明生產方法日獲百條時,就能累積龐大財富,這些財富通常會被以貨幣的型式儲存起來。而一旦龐大的財富過度追逐稀缺的物質時,通膨漲價就是必然的規律。

這一輪凶猛通膨,一是由於疫情打亂了生產節奏,二是俄烏戰爭衝擊了供應璉運行。全球通膨壓力絲毫未減,百工百業都以漲價反應成本,政府則紛紛以加薪或補貼救濟,但人民生活壓力並沒有因此減輕,為什麼?

原因是,這些財富都是天上掉下來的芝麻,生產力並沒有增加,超額貨幣追逐稀缺物質,不漲價才怪。更糟糕的是,漲價具有惡質傳導性,人人都想透過轉嫁成本,獲取超額利益,結果就是自噬惡果,到頭來沒有一個人是贏家。

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引述了一個新概念,叫做「貪婪通膨」(greedflation),意指商家貪圖超額利潤,漲價不講商道,層層加碼哄抬,趁亂攫取壟斷或操縱暴利,供應璉上任何一個環節失序,就有被層層放大而帶動萬物飛漲,全民遭殃受害。

一碗粥的風波很符合這個特徵,它並不是源自於供需失衡,商家把原因歸責於原料漲價,但轉嫁多少成本全憑良心。一般而言,餐飲業食材成本占五成,消費者大概還可以接受,商家說一片虱目魚肚要價120元,叫價到300元確實令人不好接受,至於把一碗綜合產品拆分成兩件商品合計300元,則是一種行銷花招,改變不了哄抬的本質。

幸好魚粥並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不吃死不了人,實在饞不過,自己動手熬一碗並不困難,與其和商家噴口水,不如交給市場機制來決定。

面對這個問題,我自己的應對法是這樣的:我沉迷某大廠的紅豆牛奶冰棒凡三十幾年,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超商標價為一支25元,前些天嘴饞,結帳發現漲到30元,漲幅為20%,我不確定生產成本漲了多少,但我知道公務員加薪僅有4%,而民營企業甚至有裁員減薪或放無薪價的,因此,我當然知道該怎麼做了,戒掉一個依賴,說不定還有益健康不是嗎?

面對生活必需也要這樣,從早餐便當到牛肉麵,凡是以成本為名漲價的,只要原料跌價還不肯回調的,一概以拒吃為上策,面對貪婪,學會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不僅鼓舞正道,也可以防杜劣幣驅逐良幣的歪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