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一到,紅包拿來。

最新的一包是賴清德送的,說是要給每位私校大學生補助2.5萬元,粗估要花150億,可以照顧到59萬人,而且從投票後的二月起實施。

明眼人一看即知,又來了,這和成年禮、動滋券、房租補貼、通勤月票一樣,都是衝著賴清德最脆弱的青年選票而來的。

仗著執政優勢,用政策買票已經運作了兩年,各部會砸下的各式福利預算,歲出已經超過千億元,全民樂得眉開眼笑的同時,卻很少人問:錢從哪裡來?記憶猶新的是全民普發六千元,總共發了1400多億元大紅包,政府給的說法是來自稅收「超微」。

是的,近三年稅收超徵共逾1.4兆元,給人一種天上掉芝麻,不拿白不拿的錯覺,卻很少人注意到,這些錢到底是動到誰的奶酪,瘦了誰的荷包。

財政部最新公布,去年稅收為3.2兆元,超徵了4950億,按租稅負擔率(不含社會安全捐)來計算,每人平均稅負是13萬8840元,考慮到無收入人口占比不小,納稅人的實質負擔感受應遠高於此數。

如果按三大稅源分析,則所得稅系(營所、綜所)占比高達54.9%,消費稅系占31.5%,財產稅系只占了13.6%,用最粗淺的理解是,所得稅主要由中產階級承擔,消費稅是人人都有份(發票內含5%即是營業稅),而財產稅通常是有錢人才有資格貢獻,由此以觀,台灣還是對富人相對很友善。

理想的稅賦制度,應該是「損有餘而濟不足」,也就是說由較富裕的人來照顧經濟弱勢者,以建構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然而,由於利益團體的作用力,政府很難做到絕對公平,我心如秤。

表面上看,台灣的租稅負擔率14.2%(稅收/GDP)不算很高,加計社會安全捐(勞、健保)之後上升到19.1%,相較各國也算還好,但卻存在稅制結構扭曲的問題。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結果,從1995~2015的20年間,個人綜所稅和企業營所稅占稅收的總比從25%一路上升到45%,去年更增長到嚇人的51%,合計徵收了1.67兆元,其中個人綜所稅6551億,就承擔了國家税收的20%,這反映了在經濟高成長期間,中產階級大量增長,成為稅收負擔的最大族群。

中經院諮詢委員孫克難指出,一般而言,所得三分之一拿來繳稅算是適中,但一個人努力工作,所得稅卻要承擔稅收一半以上時,就會傷害到公平性,其結果就是導致優質人才出走或嚇跑外來人才。

政策買票皆大歡喜,沒人願意當烏鴉,在野黨更不敢吱聲,甚至是加碼競速,這是民粹政治常見的通病,其最終惡果就是拉美化。

民進黨為賴清德固樁已經砸了上千億元,剩下來的七個月,一定還有驚喜禮物亮相,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宴席散去,最終還是要有人買單。從現有稅制來看,買單的不會是頂層的豪野人,也不會是一無所有的散呷人,廣大的中產階級納稅人做好心理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