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學而優則仕,意思是說,古人都知道要先學好本事,才有資格去做官,才得以服務皇家,造福萬民。

但現代人卻顛倒過來了,通常是先做了官,才知道有所不足,於是便削尖了腦袋,想方設法補個稱頭一點的學歴,才配得上身份,以便光宗耀祖。於是乎,許多光怪陸離的求學過程便一一現了形。

古代沒有文憑,學問大小沒有客觀標準,只好用科考來定品級,狀元要由皇帝親自來甄拔,但皇帝也未必有真才實學,除了政治正確之外,說穿了,還是要靠一點運氣。

為了求官得先求學,求學就得尋師門,師生薪火相傳,投對了門路,有朝一日便可以躍龍門,同聲相聚,同氣相求,終於形成學閥派系,黨同伐異,東林黨把持有明一代,為禍之烈,終結了朱家王朝。

清朝入關之後,鑒於元朝少數統治失敗,決心接受漢化,對於科考制度極其重視,乾隆本身就是漢學大師,一生成詩四萬餘首,但也因此大興文字獄,辦了㡬件科場弊案,殺了許多讀書人,直到1905年廢了科舉制度,中國讀書人才從傳統思想桎梏中解放出來。

但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時至今日,考試依然是文官晉用與企業徵才的主要管道,民主制度雖然另闢了一條政務官民選的途徑,但基本學歷還是有限制的,政客們雖然否定文憑主義,但也不能免俗,官不厭大,文憑不嫌多。

正因如此,每當選舉一到,政壇就會掀起一波打假風潮,野雞文憑、論文抄襲滿天飛,幾家歡樂幾家愁。最知名的案例當然是蔡英文的博士風波,儘管她三十年前就當了教授,當了總統之後,仍然有不少人質疑她的博士含金量。

被假學歷掃到的政客多如牛毛,早年的犀牛皮研究至今仍笑點十足,而楊念祖因論文抄襲只當了六天國防部長,林建山則因學歷造假,不但監委吹了,還因偽造文書被判了三個月徒刑,最慘的要算李眉蓁了,選高雄市長被指指點點,還被母校追回文憑,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現在「小英男孩」林智堅也碰到了麻煩,論文的雷同度無從辯解,現在的問題只剩下到底是誰抄誰?按照損害控管的邏輯,他的同門師兄弟被犧牲的可能性很大,而他的恩師第一時間跳出來背書,人稱「阿通師」的陳明通,在台大國發所桃李半天下,國安局長頭銜能否護航過關,還要看林智堅的抗壓性而定。

人民對政客的學問有多大,其實並沒有這麼關心或較真,問題之所以會弄到不可收拾,主要只牽涉到人格誠信的原則問題,政客一旦走到這個關口,通常會先顧顏面,結果很可能會愈陷愈深,無可自拔。

天下文章一大抄,只要破除官大學問大的迷思,承認公務繁忙,用功不夠,引用不當,不是什麼滔天大罪,而政客說謊則是唯一死罪,聰明人應該知道該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