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頻頻追問,何時接受徵召選台北市長,陳時中總是不肯把話說死,林佳龍則頻頻催促黨中央快做決定,被問急了,陳時中只好表態:不要等我!
藍白兩軍都就位了,蔡英文就是不肯亮底牌,說明她還在等一個她想要的人;陳時中不把話說絕,也坐實了他心有所動,只是在等一個脫身的時機。
什麼是適當的時機?答案與數字有關。一連兩年半,人們已養成每天兩點的報數記者會,從最早的「+0」到今天的「+幾個0」,說實在的,大家都麻木了,陳時中也了解這點,所以他把報數工作拆成三段,一段給周志浩,一段給羅一鈞,前者輕輕帶過新增病例若干,羅副則必須煞費苦心的解析死亡數字,不外就是:年齡偏高、多重疾病、接種不足等。
數字是死的,必須解讀才有意義,適當解讀是科學,過度解讀就成了玄學,學者只講科學,而政客通常會活用數學當玄學。一個著名的笑話這麼形容:有兩個經濟學研究生在路跑,途遇一坨狗屎,甲說你把它吃了,我輸你五千萬,乙照辦贏了五千萬;不遠再遇一坨狗屎,乙說你吃了我賠你五千萬,於是兩人扯平,只是各自吃了一坨狗屎。這事告到指導教授那裡,恩師大讚:恭喜兩位,你們剛才替國家創造了一億GDP!
古希臘將數學歸類為哲學,一般人的理解,數學分明是科學,為什麼被歸類為哲學?答案是,它們都具有高度抽象的共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就可能演繹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事到如今,每天報數已經不具意義,重點在有效控制重症與死亡,及因染疫隔離帶來的經濟傷害,每天強調輕症占比達99%以上,有刻意淡化的嫌疑,就像那位飽學教授執迷GDP一樣,見樹不見林。
柯文哲經常說話很刺耳,但有時很是一針見血,他日昨痛批中央防疫戰略錯誤似乎搔到了癢處,他說「疫情剛爆發的時候,大家都沒把握,所以推一個衛福部長上去,每天報明牌,後來發現每天喊加零,聲勢還不錯就上癮了,報了兩年才發現講不下去了。」
同為醫學背景,或許也有瑜亮情結,但柯文哲說的沒錯,面對一種大流行病,防疫不止是單純的醫療問題而已,這只是戰術層次,政府要面對的還包括經濟振興、就業紓困及社會和諧等戰略高度的難題,總指揮重擔,是一個衛福部長所能承載的嗎?
陳時中如果有意轉換跑道,人各有志,旁人不好批評什麼,但如果出於政治利益算計,在等待一個最佳時機宣布脫身,就不免有以百姓為芻狗的嫌疑,既是干犯天和,也有損陰德,為了勝選,執政黨可以等,但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卻不能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