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皆有一體兩面,在有光的地方,就會產生陰影,人們常說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就是提醒人們要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4月21日,新增病例一舉衝到2,969,境外89,合計已突破三千大關,新北市長侯友宜更憂心示警的1,000例,也提前到來,而且暗示高峰還沒到。統計今年至4月21日,新增病例已經高達16,222例,兩年多來,總體染疫人數突破43,244,但台灣民眾似乎已疲乏麻痺了,社會並沒有因此而恐慌,是好是壞,殊難逆料。

早在幾天前,指揮官陳時中即已先打預防針,宣稱日破萬例也有可能,他還以香港、紐西蘭為例,感染率以15%推算,就可能有超過300萬人會中鏢。這是什麼概念呢?想想看,一般人每天近距離接觸的人,大約不會超過20人,其中就有3人可能帶原,上班的同事若有50人,約有7人會中獎,這樣的比率可不可怕,就看你的神經有多粗了。

也許就是為了超前部署,全國藥師公會20日在記者會上宣布,配合疫情指揮中心規劃,將啟動藥師送藥到府的服務,已有1,800家藥局加入,以因應逐日升高的新冠疫情。這看起來像是政府貼心的動作,然而帶給我的並不是安心,反而令我阢隉不安,因為我從中聽出了指揮官沒有明講的弦外之音。

這個動作已經清楚表明,指揮中心已然決定放棄「清零」採行「共存」策略,為了騰出有限的醫療資源,只好將無症狀或輕症者在家隔離,送藥到府就是為了疏散醫療院所的壓力,是一種不得不然的抉擇。

問題來了,通過遠距醫療問診的方式,由醫師開處方箋,再由藥師送藥到府,精準度能和面診處置一樣嗎?從過往經驗可知,新冠病程變化起伏極大,病人有能力判斷何時需要醫師介入嗎?萬一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誰來負責?這也就難怪前台南縣長蘇煥智重話批評,指出衛福部同意提供的藥物,都是類似治療感冒症狀的緩解藥品,「根本沒有專門針對新冠治療的特效藥,無法防止確診者朝向中、重症化。」

蘇煥智甚至指控,陳時中這個決策「等於是讓確診者以自己的免疫力對抗新冠病毒,形同自生自滅,台灣人民只有自求多福了。」這個指控非同小可,陳時中有必要回答並講個明白。

輕重症分流固然可收紓解一線醫療的壓力,但配套若不夠完善,帶來的後患也可能不小,專家指出,台灣當前的挑戰,一是疫苗覆蓋率還不夠,12歲以上還有約16%未接種疫苗,6到11歲雖加緊開放,但出現2歲死亡病例後,已使父母人心惶惶。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也提醒,第二劑疫苗的效力正在消退,有必要未雨綢繆。

防疫是一場持久戰,送藥到府的弦外之音就是,千萬不能凡事都靠政府,你聽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