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七日確診數飆破531例,隔日也有507,人們瞬間憶起去年五月繃緊神經的時刻,於是乎有人不免要問,到底要堅持清零,還是要調整心態,試著與病毒長期共存?

當四月八日傳出總統蔡英文因與確診者密切接觸,必須居家隔離至14日,再加健康自主管理7天,這段期間國家政務勢將採取遠距辦公,而股市依然收紅時,上述這個問題似乎已有了答案。

從隔鄰香港的經驗來看,台灣遲早也要面對這樣的挑戰,最近上海疫情升溫,官方通報的數據顯示,普篩陽性無症狀案例大約在確診案例的一百倍以上,可見奧米克隆這隻病毒,傅染性極強,而致病毒性確實較輕,從醫療資源及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全民普篩似乎並不實際。

雙破500例之前,總統召集了一個防疫會議,會後在其臉書貼出一則宣導,顯示她已收到疫情升溫的預警,敏感的人大致已有心理準備。

政府的政策方向已定,能做的就是提高疫苗施打率,及加速整合調動醫療資源因應可能的變局,至於個人方面,改變生活習慣及社交型態似乎已是不得不然的選擇。

雖然說病毒不長眼睛,不因貴賤而有差別待遇,但落實到社會現實面就不一定人人平等,大抵而言,染疫對社經地位較低的階層挑戰更嚴苛而殘酷,上層人士即使隔離半年頂多就是苦悶無聊而已,但市井小民隔離10天,一家生計可能就是個邁不過的崁了。

因此,你如果不是大咖,必須為生活奔波工作,就必須做足一些功課,假設病毒不長眼找上了你,生意或工作怎麼安排?長輩兒女由誰照顧?醫療保險是否足以應付?這絕不是杞人憂天,這叫有備無患。

綜合疫情指揮中心及專家的意見,一旦檢驗出陽性,在等待衛生單位處置並配合疫調期間,可以先做好以下三件事:

  • 自主回想並列出發病日(最早出現症狀日或驗出陽性日),記錄發病日的前四天至被隔離前這段期間,曾經在任一方未佩戴口罩的情況下,所接觸過的人、時間及地點。
  • 記錄共同居住、用餐、聚會或參加活動、工作或就學場所,曾經去過的醫療照護院所,搭乘的交通工具,及可能接觸逾15分鐘的對象。
  • 主動聯繫及提供衛生單位相關聯絡資訊,以保護接觸者健康並防堵疫情擴大傳播。

按照已知的資訊,無症狀感染者大約在確診數的10倍以上,換句話說,當確診數日破500成為日常,我們就有理由懷疑,有5000個帶原者在社會遊走,這是目前無法克服的難題,清零既不可得,自我防護及強化命運共同體意識,就顯得至關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