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型態是一種無藥可治的心病,三不五時就會發作一下。

綠委鄭運鵬主張國家考試應該廢考國文,理由是多數人一生都用不上,「年輕人不應把青春浪費在古文上」,這話是考試委員林玉體在2008年提倡的,考選部已經決定明年國考不再考公文,察其本意只是不考詰屈聱牙的古文,但白話公文仍是公務員的基本功,只是因為配分很低不立科目考試而已。

國文與古文一字之差,天差地別,國文是一個民族基於共同的文化底蘊,所使用的溝通工具,少數人深惡痛絕的文言文,只是其中一種古老的文體,確實不具應用價值,留給專家當學術研究即可,鄭運鵬擴大解釋,主張連國文也給廢了,是標準的因噎廢食,說穿了就是在蹭「去中國化」的潮流,選舉曝光花招不值一批。

但關於「去中國化」則茲事體大,有必要錙銖必較了,你對政治體制的好惡是一回事,但因為反對某種政治體制,就要把民族文化的根也全部刨掉,我就很有意見了。

文言文是一種古老的文體,其中有義理、有訓詁、有考據、有詞章,不能一桿子打翻,時代在演變,沒必要人人都去皓首窮經,但許多人都忽略了,白話文運動啟蒙大師如胡適、林語堂等,他們同樣也是文言文的大師。

做為國文系的畢業生,我無意老王賣瓜,但仍要善意提醒,語言文字只是一種溝通工具,本身沒有善惡,重點是好不好用,以及它所負載的文化情感和美感經驗。

鄭運鵬從實用主義出發,說古文「用不到」所以要廢考國文(前文說過這是牽拖),按照這個邏輯,三角函數、微積分、量子力學多數人也用不到,是不是也應該通通都廢了?

即使從最現實的角度出發,國文真的能廢嗎?不考甚至不學國文,請問要用什麼工具來溝通呢?早上起床聽氣象,逛街遊樂看招牌,哪哪都少不了使用「國文」,鄭委員即使可以撂台語質詢,寫書面質詢或發臉書時,難道要用外星文嗎?

由此看來,鄭運鵬們之所以主張廢考「國」文,他們的真實動機其實是在廢考「中」文,這就是狹隘國族主義者的困境,他們一方面力爭要保護少數族裔文化、主張增列新住民教程,卻又要求抹去最通用最普及的「國」文,不外就是因為對「中國」感冒,以致於逢「中」必反罷了。

政治朝代是可以遞嬗的,文化傳承卻難以一刀割裂,我可以接受人們自由選擇政治體制的主張,但堅決反對以意識型態霸凌文化抉擇,誰能說中國文化是專屬於今日「中國」的呢?

據說陳明通的名片用王羲之字帖印刷,用以表明沒在搞去中國化,蘇貞昌答詢也常引經據典,可見文化烙印不像鐳射除刺青那麼容易,鄭運鵬的搏聲量,頂多就是政客又一次的庸人自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