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扼制資本無序擴張惡化貧富差距,習近平啟動了「第三次分配」社會整改運動,他在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經濟工作會議中指示,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具體實踐的方法是「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所謂「第三次分配」,是經濟學家厲以寧在1994年《股份制與現代市場經濟》一書提出的概念,「第一次分配是由市場按照效率原則進行分配,第二次分配是由政府按照兼顧效率和公平原則,通過稅收及社會保障支出進行的再分配,第三次則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過個人資源捐贈所進行的分配。」

按照這個定義,第一次分配是由個人能力與自由市場原則來決定,第二次則是由政府以公權力透過政策強制分配,第三次則要靠道德感召呼籲富人捐獻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在資本主義社會,第二次分配有其極限,過重的稅負會驅使資本外逃,重大財富重分配只有透過類似比爾蓋茲及巴菲特捐出財產信託來實現,鴻海、台積電與?濟合捐1500萬劑疫苗也有等同的效能。

財富就像金絲雀,揑緊怕死,鬆了就飛,如何拿揑輕重是一門藝術。在這方面台灣的執政者很有心得,他們一方面要輕稅吸引鈔票回流,一方面又要安撫討好選票,於是就必須不斷的強調投資環境如何友善,這通常就是指稅負輕,生產料資(水電)及勞務成本(薪資)低,但這樣一來,極容易喚醒相對剝奪感,非常不利於吸納普羅大眾的選票。

怎麼辦呢?經濟國師們自有良策。

2月17日,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統計數據,顯示去(110)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3211元,年增1.93%;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為5萬5754元,年增2.94%。在疫情籠罩全球哀號聲中,無疑是天大的喜訊。

出乎官方預期逆料的是,消息一公開,全網一片哀嚎,民眾面對街訪鏡頭,異口同聲道歉自己拉低了平均水平,非常對不起社會。

主計總處應該沒有作假的意識與膽子,問題就出在「平均」這兩個字,統治者習慣用平均來解答問題,但落實到個人生活中,平均兩字往往掩蓋掉許多殘酷與不堪,提醒著人們,人比人真是氣死人。試想,馬斯克的財富可以使全體美國人「平均」增加近一千美元,拿你的薪水去和金控CEO平均,只會加深你的自卑感而已。

主計處去年也有一項調查統計,全體受僱914.4萬人中,月入不足3萬元的有272.1萬人,3至5萬的有457.5萬人,換句話說,有729.6萬人是被184.8萬人平均拉高了,兩者的比率約3.94:1。

執政者通常不會提醒這點,只會不斷的告訴你:你已經被平均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