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個歷史人物,30年的跨度視野是明顯不夠的,因為他的榮辱與在世的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蔣經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蔡英文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與「蔣經國總統圖書舘」開幕致詞,表達肯定蔣經國前總統「堅決反共」及「堅定保台」的立場,不出所料在藍綠言論戰場一陣譁變,深藍唯恐神主牌被奪,深綠則憂懼參香跟拜會自毀長城,段宜康就氣撲撲斥責如此「肯定蔣經國」,簡直「莫名其妙,無言以對。」

正確來解讀,與其說是段宜康「莫名(不知如何形容)其妙」,還不說是他「莫明(搞不懂)」這樣做的好處到底在哪裡。也就是說,段宜康是站在政治利害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與評價歷史人物根本不在一個水平層次上。

從政治現實來說確實如此,蔡英文再天真,也不會認為這樣就能說服深藍把票投給她,更何況她再也不用爭取選票了,因此而質疑蔡英文究竟想「換取」什麼的人,從而也失去了攻擊的著力點。

曾經是蔡英文核心文膽的姚人多也大表不理解,質疑他的前老闆「把轉型正義拿來做為政黨角力與政治攻防的工具,這是不道德的。」這樣的論調在深綠板塊內具有一定的號召力,比如「促轉會」這個新衙門,為了刷存在感,便很樂於迎合說三道四幾句,多少會給蔡英文一些壓力。

藍營內部對這個突然伸出的橄欖枝也大感突兀,再參考蘇貞昌所代表的行政體系發出的雜音,便一口咬定這是套好的黑白臉劇本,目的是在裂解藍營的神主牌,為了擴大選票挖牆角,說到底還是從選舉利益來思考。

其實藍軍大可不必如此緊張,從蔡英文歷來的話語體係解讀,她特別突出蔣經國「抗共保台」,就如同她說「中華民國台灣」一樣,就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不必費心去猜背後暗藏什麼微言大義。

台灣的藍綠之爭,不管政客用什麼話術包裝,本質上就是族群問題,最終的裁判者還是人民,因此蔡英文也只能承認「歷任總統的歷史定位,由台灣人民決定。」蔣經國的歷史評價,不會因為某人一句話就被「綠」了,就可以蓋棺論定了。

評價歷史人物不能抽離時代背景,亞洲威權體制民主轉型的過程中,都出現不同程度的陣痛,韓國丶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都不能擺脫時代結構的因素,歷史是個複雜的綜合體,歷史人物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台灣解嚴不過30幾年,恩怨情仇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