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洪明瑞博士
入冬以來,中、南部甚至於全台灰濛濛的紫爆天空,似乎已成為常態,民眾要看到蔚藍的天空變得是一種遙不可及的渴望。
面對如此嚴峻且與生存息息相關的重大環境與健康議題,各種環團以及社會大眾再也按耐不住、紛紛被迫上街頭, 強烈要求政府拿出具體且即時的改善對策。
隨後,行政院發布未來重大環保政策 加以因應、中部七縣市共同發布宣言、環保署拿官位進行賭注等一連串措施,但民眾似乎仍不為所動,已悄悄地發展成為一場 2018 年的政權保衛戰。
換言之, 誰可以給我乾淨的空氣、我票就投給誰。
台灣因地理位置特殊,春、夏季節西南季風會接受來自東南亞國家農作生質燃燒的污染,但因夏季氣流循環旺盛,境外傳輸的污染物較不易造成影響;反之,秋、 冬季節則受東北季風及北方冷氣團南下的作用,極容易受到日本、韓國工業排放 以及中國大陸霾害等污染物的影響,加以秋、冬氣流循環較為薄弱、不易擴散等因素,形成與本地污染原產生加成作用,經常造成在短時間內懸浮微粒出現紫爆、 紅害等嚴重空氣品質惡化的問題。根據環保署各類監測站近年來的統計結果,台灣春、夏季節之細懸浮微粒(PM2.5)水準較低,約較秋、冬季節少 1/2〜2/3 左右, 此即台灣的呼吸道等相關疾病,秋、冬為好發季節的主因。
因應民眾的焦慮與憤怒,閣揆鄭重於記者會提出幾項重大措施,包括:加速空氣 污染防制法之修法(源頭管制、管末管制、加重罰則、淘汰老舊車輛、擴大管制 對象、劃設空品維護區等)、2019 年空污紅害日減半、2030 年公務車與公車全 面電動化、2035 年市售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 年市售汽車全面電動化、環保署和經濟部各負擔一半成本協助汰換工業鍋爐,以及透過優惠貸款、補助等誘因, 促使民眾更換大型巴士、貨車等措施。此舉,雖然緩不濟急且無法彌補非核家園 而大量重啟燃煤電廠的排放量,但從長遠治理的角度而言,仍屬必要的作為。
有助於將目前境內細懸浮微粒(PM2.5)的三大來源:工業排放源(27~31%)、移動污 染源(30〜37%)以及其它污染源(32~43%)等進一步有效地加以削減。 回顧人類治理霧霾的歷史,諸如:1940 年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與 1952 年英國 倫敦煙霧等事件仍歷歷在目,前後歷經 20〜30 年左右的努力方能擺脫灰濛濛的 天空。換言之,大氣的治理是困難的且無法一蹴可幾,或說必須要長期抗戰方能 具成效,因其牽涉層面廣泛,大到境外大氣環流、國家能源政策,小至民眾生活所需。
然而,民眾的憤怒與健康是無法如此等待的。此外,百姓除了惶恐與無奈外,又該如何自我防護呢?從都會區民眾日常生活的曝露行為,每天有近九成的 =時間待在不同的室內空間來看,治理內氣的迫切性與健康效益應遠高於外氣,且內氣的治理相對地單純,民眾更可當家作主。
以現在成熟的新風系統結合高效過濾、良好的空氣淨化技術以及抗污霾紗窗等科技,內氣治理不但確實、可行,更 將成為民眾抗霧霾與自我保護的最有利方案。
優先治理內氣雖是保護民眾最直接措施,然在實務上,對於既有或老舊的建築物 而言,牽涉結構之整修建及空調設備的更新或換裝,恐因所費不貲而令人卻步。
究其因,即在於二次施工所帶來的種種不便與潛在問題;因此,本報在此鄭重呼 籲,應比照無障礙環境以及消防管理的觀念,將「空氣品質管理法」整合至「建 築法」體系中,讓萬法歸宗,從源頭要求建築物在設計與建造之初就必須納入室 內空氣品質的考量與具體防護作為。如此,應可大大改善目前一旦外氣不良,跟 著內氣就不順的窘境一再地上演。
若真能如此,在三法(建築法、菸害防制法、 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一體的保護下,還給民眾一個大口深呼吸的權力或許能早日實現。